提质扩容 合肥海铁班列实现常态化

发布日期:2023-05-19
作者:袁洪贤 金维
字号:[ ]

  本报讯 通讯员 袁洪贤、金维报道 4月初,随着合肥北-上海芦潮港晶澳科技海铁联运快速货物班列隆重首发,满载着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安徽造”货品从洋山港入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这不仅是中远海运集运苏皖经营片区立足属地、厚植“全链”,深耕“通道”建设,首次尝试的包列运营,也是上海集运强化“以客户为中心”、对接产业链、坚持需求导向整体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

  安徽大地幅员辽阔,域内拥有家电、汽车以及光伏等产业集群,对出口渠道具备天然刚需,但易受中长线运距下的诸多不确定性影响,传统“水、公、铁”三通道中,成本、时效和可控是通常的三个考量点,而海铁联运成为平衡三者的最优解。

  化零为整,夯实“确定性”。由于此前合肥-上海之间没有固定班列,线路间经常切换,给重箱卸场带来困扰,同时合肥北站一旦承接中亚、中欧班列,就无法保障散列优先级,造成发车延迟或被迫更改,为此,货运团队经常需要应急响应、筹措车次以力保货物赶船,即便每每“化险为夷”但“客户体验”总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为此,苏皖片区协同本地场站和铁路平台,将原本散发的班列服务从原来的2-3天提升至天天班常态化运营后,有了固定场站、车次,结合上海分部打造的“标准化”服务,显著消除时间、频次、衔接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为供应链打上“韧性”钢印。

  聚势赋能,服务“多样性”。常态化后,苏皖经营片区秉持“因需制宜”理念,将水、铁、公的运输方式、基本港干线服务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灵活对接,为中远海运服务注入“柔性”基因。通过覆盖全域的地服团队建设,为客户打造一次托运、一张单证、一次计费、一次保险、全程负责的服务体系,让客户对项目进程可感可知可控,进一步增强合作信心。其次针对海铁业务的用箱、舱位、作业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保障支持和统一规制,为客户定制提供坚实托底。最后,依托“大部制”区位优势与“项目化”协同效能,采取“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将“常规项目”标准化,将“定制项目”个性化,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对接产业,保持“成长性”。打通合肥-上海之间的钢铁动脉后,苏皖经营片区充分利用海铁的聚集和引流效应,制造增量,特别是充分对接产业链,一步一个脚印向全链、可持续的方向探索。结合干线船期以及当地产业,将欧美流向的业务向海铁平台集中引导,打造服务品牌固化存量。借用现有经验和模式,通过重点环节、罗列关键场景,将拖车、报关、仓储等作业项目纳入海铁“全链”版块。光伏客户资班轮的海铁代运业务实现了“零”的突破,电器客户新增拉非和其它流向合肥海铁订舱。新常态运营一个月以来,片区外贸箱量取得了翻两番的可喜成绩,其中合肥专线的增量效果尤为突出,后期,片区将进一步做精做强海铁版块,努力提升中远海运的整体市场份额。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