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航宇、管乔报道 《人民日报》6月14日刊发长篇通讯《油气开发 挺进深海(深度观察·重大技术装备这样攻关②)》,报道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历程。作为“大国重器”,“深海一号”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和13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其中包括中远海运(香港)有限公司所属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深海系泊国产聚酯缆技术。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提到:面对超深水海域频发的台风、动辄10余米高的海浪,“深海一号”能源站如何做到稳如磐石,可以30年不回坞检修呢?关键答案在4组16根长度超过2500米的特制系泊缆上。它们仿佛“定海神针”,一头固定在1500米深的海底,另一头系泊在平台的4个立柱上,每个立柱4根。
尤学刚介绍,每根特制系泊缆中间包含两段长度近千米、直径达270毫米的聚酯缆,聚酯缆的强度比钢缆还要高,耐海水腐蚀,但重量却只有钢缆的约1/43。报道形容,“稳如磐石,16根系泊缆扛住恶劣海况。”
报道中介绍:以深水系泊聚酯缆为例,其中一家供货商是浙江民营企业四兄绳业。“国产聚酯缆从合同签订到最终交货只用了9个月,相较进口产品,工期和成本分别缩短和减少1/4,性能也完全满足要求。”“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浮体部经理吴尧增说。
最让吴尧增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缆绳固定救急。2020年7月,系泊缆预铺作业刚刚开始,由于最初的聚酯缆甲板固定方案不太理想,现场临时调整为“打中国结”的固定方式。但当时,国外厂家回复,从设计、测试到制造,再到寄往中国、人员入关指导安装,至少得3个月,相关费用还得增加上百万美元。
紧急时刻,四兄绳业不谈任何条件,立马投入试制,只用了两三天,首批作业材料和技术人员就到达海上现场作业,保证了施工进度。
精诚合作,互利共赢。“中国海油团队帮助我们改造了聚酯缆试验测试平台,一同摸索深海聚酯缆的拉力、强度、抗疲劳性等指标参数,推动产品研发成功。”四兄绳业海工业务副总经理李航宇说,“深海一号”项目之后,相继有其他油气公司慕名而来,去年企业的聚酯缆产品还首次走出了国门。
四兄绳业作为国内最大的化纤绳缆专业生产制造商,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技术实力雄厚。强烈的家国情怀,使四兄绳业在接受“深海一号”能源站深水系泊国产聚酯缆技术攻关重大任务时,励志打破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长期垄断局面。
四兄绳业迅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并于2020年6月成功研发生产交付中国首根国产深水系泊聚酯缆。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式投产,四兄绳业生产的国产聚酯缆应用在其16根系泊聚酯缆之中,该深海系泊聚酯缆单根连续超长(955m)、超大规格(∅270mm)、超高强度(MBL 2186T),取得了ABS船级社和DNV船级社双证书,实现了深海系泊缆绳的首次国产化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技术封锁。
四兄绳业多年来紧跟国家海洋开发战略,不断进行技术累积,深耕深海油气平台、浮式新能源平台等领域,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化纤绳缆企业。公司与中海油长期紧密合作,为其研发交付中国首个深海石油开采“深海一号”平台(陵水17-2)的国内首根国产系泊聚酯缆后,于2022年又中标了中国海油“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的国产系泊聚酯缆,持续为国家开发海洋战略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