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做好国有企业宣传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运)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继承“支部建在船上”的优良传统,培育具有红色基因、航运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之路,先后获得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
一、找准“四个坚持”
——解决宣传文化建设“抓什么”的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在实践中,特运立足“四个坚持”,找准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抓什么”这一内核问题:一是坚持从自身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不忘初心”融入企业文化血脉,深入挖掘“光我中华”的红色基因、弘扬航海精神、先进事迹;探寻“特运宝藏”,聆听“启航回声”,从具象的重要文物中抽象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让企业文化“一脉相承”“血气贯通”。二是坚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现实题材,主动宣传公司当前发展战略、经营实力、特色业务、亮点工作,向外界不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实力举重若轻的特运。三是坚持聚焦“人”的要素,通过讲述“身边人”与“身边事”,通过镜头描绘“我在现场”,聚焦个体背后,揭示故事价值,发挥导向作用,从细微之处传递特运举轻若重的精神。四是坚持弘扬正能量,塑造“一线英雄传”,以典型模范、先进事迹引路;叙写“中国梦、特运梦”,描绘愿景目标,汇聚奋斗圆梦向心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在践行过程中讲好“企业文化故事”。
二、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
——解决宣传文化工作“谁来抓”的问题
特运党委始终坚持对宣传文化建设的领导,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分头负责、公司上下共同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机制,健全了新闻宣传、舆情监测处置、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以意识形态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为主的考评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中“谁来抓、谁主管”这一组织领导问题,有效解决了“工作力量从哪儿来”的资源保障问题,有效解决了“工作怎么开展”的“机制流程”问题,实现了上下联动、快速响应,资源有效统筹、形成合力。
三、打造“两大阵地”
——解决宣传文化工作“靠什么”的问题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聚焦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目标,着力打造“两大阵地”,即内宣阵地和外宣阵地。
(一)内宣阵地。搭建起“一大一小”两个平台。“小平台”主要面向党员干部,整合中心组、政研会和支部“三会一课”等资源,强化政治学习和理论武装。“大平台”面向全体员工,依托公司官微、杂志、简讯、网站等组成的“一核多元”教育平台,突出主流价值宣传和企业文化引领。两个平台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构成了分层分类、立体覆盖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职工群众在哪里、思想教育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二)外宣阵地。以讲好“特运故事”为目标,整合资源打造“融媒体平台”和宣传“朋友圈”。一是着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引入“中央厨房”概念,融合新老媒体,构建起一体化的全媒体采编大平台,通过流程再造,达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传播效果。二是积极构筑宣传“朋友圈”,对内建立与集团系统宣传媒介主题联动、信息共享、互为依托的宣传矩阵,对外建立与央媒、地方及行业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协调记者随船、引入联合采访、参加媒体推介等推动宣传文化工作走出去、迈入大平台。
四、增强“四种能力”
——解决宣传文化工作“怎么干”的问题
人才是第一资源。特运努力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宣传工作队伍,着力推进“四种能力”建设。
第一种是思想引领力。立足内容创新,努力提升“亲民度”和接受度。一方面坚守政治本色,天线“上接”、音准“上调”,保证思想引领方向正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与党中央同向同频同步,保证宣传内容不降格、不降调,不犯方向性、原则性错误。另一方面,亲近目标受众,下接“地气”、下沉“触点”,提高思想引领的穿透力。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解读,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初心使命奋斗路·70个故事”“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宣传,把线上与线下、政治性与群众性有机结合,让“有意义的”变成“有意思的”。
第二种是内容生产力。要打造“爆款”产品,一是延伸触角,挖掘优质内容,把新闻触角延伸到经营一线、普通员工和微小事件,深入挖掘极地航行、“一带一路”等重大题材,深入挖掘重大项目、亮点项目、“创纪录”项目等现实题材,深入挖掘船员、海嫂群体、党员先锋和劳模先进等人物素材,为产品生成提供优质“原料”;二是创新设计,改善产品体验。引入产品理念,创新内容生产、产品分发和呈现形态。“新光华轮装运‘希望6号’”等系列报道被央视、人民网、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希望6号”海运视频日志》荣获“大国顶梁柱·阔步新时代”网络展播活动“最佳剪辑视频日志”奖;三是拥抱技术,丰富产品生成。公司为船舶配备了航拍无人机、手持拍摄器材,同时深化对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新平台的开发运用。公司永盛轮在北极航行时的视频片《北极光下的冰雪传奇》获得了国资委评选的优秀作品奖。
第三种是文化感染力。健全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可视、可学、可行。一是推动企业文化“物象化”,建立起以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纲要及配套的VI、BI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以企业展厅、配套宣传品为主体的文化产品谱系,通过“物象化”的表达让无形的企业文化被感知、能看到。二是推动企业文化“人格化”,有规划、有目的地加大对公司涌现出的央企劳模、全国最美志愿者、“十大工匠”等先进典型宣传,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人格代表,产生示范效应。三是推动企业文化“可行化”,总结凝练代表公司时代特色的“永盛精神”,打造“提质增效看我的”“现身说法话安全”“企业文化故事征集”等实践平台,推动企业文化引领思想、凝聚共识。
第四种是形象塑造力。从顶层规划入手,打造“特”字金字招牌。一是坚持以文化规范塑造企业形象,科学系统地塑造公司物的形象、人的形象、事的形象以及品牌形象,融入宣传文化工作全过程,点亮“宣传点”,提升塑造力。二是坚持以精炼“广告语”提升企业形象。特运在实践中提炼出“举重若轻的实力,举轻若重的精神”这一非常“特运化”的广告语,并注重将其充分贯彻到每一个策划、每一篇报道、每一次推介中,使之广为传播,成为“响亮口号”。三是坚持以闪亮名片展示企业形象。利用公司“国内最早探索极地航行、全球唯一同时运营南北极航线的航运公司”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协调安排央视、新华社等媒体记者随船报道,携手沿线国家港口开展业务推介和客户体验,潜心打造极地航行“特色名片”,形成良好宣传效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运的宣传文化工作,既传承了国企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底蕴,又取自于企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迈入新时代,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五项使命任务”要求,持续守正创新、精准发力,建好“特运文化”、讲好“特运故事”、传播“特运声音”,展示“特运形象”,为国企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懈探索、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