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锚地
苏州千年风流,烟雨红尘;水网密布,港汊交错,市镇和农村聚落多依河分布,傍水而建。行走在锦溪、千灯和甪直等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入口是小桥流水,抬眼是园林古塔,再走进巷子拐角的茶馆,抿一口茉莉花茶,听一曲评弹之吴侬软语更觉赏心悦目。唐代诗人杜荀鹤有一首五言律诗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风恬淡、静宜,没有华丽词藻,不禁教我惦念起黎里古镇来了。
黎里,地处苏州吴江区,距上海60多公里,面积不大,但古韵犹存,人文底蕴浓厚,明清两代的宅第、牌坊和廊棚保存完好。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越国范蠡功成名就以后急流勇退,携西施泛舟五湖,曾一度寓居水乡黎里,史称“黎里”。如今,周边的西塘、同里和周庄古镇早已享誉中外,而黎里就像一名“养在深闺人未识”少女,安静地坐着,低调不张扬。我却很钟情于此,因为此地少了商贩的吆喝声和摩肩接踵的游客,所以能够更从容地品读观赏,并可屈身摩挲嵌入古驳岸河埠的缆船石,倾听古镇历史的回响,不受干扰。
自南宋始,黎里的先民对当地发达的水系经过长年整理开挖,到元时形成了东西为主、南北为次的“丁”字型市河,后来又向西延伸了数百米,从此“一河两岸”的市镇格局遗留至今。黎里河道纵横,土壤肥沃,一直是江南米业的重镇,市场繁荣,舟来楫往,人员和货物流动不息,所以一般的家庭都拥有一条小木船,“水国轻舟当马乘”构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当时黎里镇区有300多条私家船需系缆的支点,因此沿河众多的石埠头和密集的缆船石就应时而生了,就类似于现代的泊车位。据资料统计,黎里缆船石最多时有超过1000颗,目前尚有百余座河埠和250多颗缆船石,堪称江南之最,它们既是古镇生产生活的见证者,又是解读水乡民情的密码。
缆船石最实用的功能就是系缆,再就是测量水位,预报水灾。江南地势低洼,平均海拔在3米上下,区域内江河湖荡水位的升降,直接影响着农田的收成。在黎里镇中心北岸,有一颗雕刻着葫芦吐蝙蝠形状的缆船石被嵌设在驳岸较高的位置。每年的雨季,黎里民众都密切注视着葫芦和蝙蝠,假如水位在葫芦以下,那么人们就笑逐颜开,当水位碰到葫芦底了,担心便开始了,假如河水淹没了葫芦上面的蝙蝠时,黎里人就会凄苦地说:“没蝠,没福,蝙蝠被淹(农田)颗粒无收了!”这颗缆船石成为当地人的“忧欢石”了。
黎里缆船石主要有两种形态:立柱式和洞穴式。立柱式一般不加藻饰,少数雕有简单的花纹;洞穴式多数雕刻成精致的艺术品,其纹饰古朴庄重,典雅美观,有横式、竖式、平雕和浮雕多种,图案丰富、寓意吉祥。比如在驳岸上连续安排四颗如意造型的缆船石,那是祈求“事事如意”的意思;刻有双桃、双桔和石榴纹饰的缆船石,生动如许,表露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黎里镇横街南头的两个河埠上,静静地安排着两颗醒目的缆船石,靠西侧的那颗是一个花瓶,上面蹲着一只猴子外加一个小蜜蜂;东侧的那一颗如意,顶上蹲着一头梅花鹿,同猴子蜜蜂隔河相望,煞是可爱。前一颗谐音“平生封侯”,后一颗谐音“如意得禄”,反映了古时读书人所追求的至高境地。还有一些缆船石雕刻成双剑、犀角,寄寓着江南人民驱邪避凶、祈盼平安的心理。造型不一的缆船石,每一颗都透出一錾一凿的匠心之美,羽化出人杰地灵之气。我国近现代政治家、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参加过东京审判的著名法学家倪征燠都是黎里人。明清时期黎里还一度成为江南的“曲水流觞”之地,不少文人雅士以舟代步,徜徉于水国云乡,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清代大文豪袁枚在黎里访友小住时,欣然写下《黎里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渔翁,来问桃源津。家家掉小舟,目不识车轮。我喜风俗美,更感古意敦。”
傍晚时分,河面很静。一位妇女蹲在石埠上淘洗,漾起的涟漪一圈一圈地伸展开去,于是水中的驳岸倒影也就摇晃着,一颗颗形态各异的缆船石随之晃动起来……
【作者单位:上海中远海运】
如意造型缆船石
梅花鹿造型缆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