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模块设计、工艺、建造技术的不断成熟,模块化建造应用领域、数量、规模、形式等均产生非常大变化。模块化的设计、建造和安装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工程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模块单元正不断向大型化、重型化发展。随之而来,模块的陆运、海运以及陆海无缝连接技术及能力成为模块化工程项目的关键。
中远海运工程物流有限公司作为中远海运物流专业化公司,紧随国内外核心客户大型海洋工程及岸上石油天然气领域模块化发展趋势,将突破大型模块运输对工程模块化发展瓶颈制约作为发展方向,从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为模块化运输提供智力支撑。
模块运输属于工程物流高端业态,其技术难点包括装、卸码头的选择(装、卸船的可行性),自行式模块运输车(SPMT)的配置技术,海上运输船舶的选择、积载、甲板能力的论证、运动响应的论证等模块的装、卸船方式,模块陆路运输支撑技术设计,模块海上运输捆扎加固设计等。
今年以来,中远海运物流党委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双通道,加强技术序列双通道模块化运输人才选拔培养,技术骨干实现集约管理,成立了由技术专家劳军同志牵头的“模块运输创新工作室”,专注为模块化人才培养和创新赋能。该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重大件货物横向滚装装船施工工法”荣获中国化工施工企业协会部级工法,“一种大件货物滚装临时码头结构”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某国际知名风机商联合开展了风电设备海上运输船舶及吊装运动响应等课题研究。
模块化运输技术引领了“技术营销”,中远海运工程随即新签约并高效完成中集来福士、燕达、马来西亚云升控股、日本日挥株式会社等客户的多个海上风电设备、模块装备运输任务。
日前,在刚刚顺利完成的Yinson FPSO Anna Nery项目模块第一航次运输中,中远海运工程技术团队创新地提出移除模块高悬的“马腿”的方案,使用人工或吊机就位的方式将模块直接放置于船舶甲板,在保证管廊模块的运输安全的同时节省船舶空间。团队还创造性设计了模块“无损焊接”的捆扎加固技术方案,在解决运输船舶难题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客户被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精湛高效的服务能力所震撼,随即将剩余航次全部委托中远海运负责。
年初开始,中远海运工程成立由李旭、郭斌、张铁华、邱明杰、李志勇等工程技术骨干组成科研组,与中国石油旗下2家合计公司签署了3项科研课题,并与大连海事大学等“产学研”合作,包括海上航线规划、模块在驳船上的绑扎、积载稳性、SPMT运输和装卸船、海上船舶运动加速度、模块提升和安装工艺研究等。近日,中远海运工程收到来自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的感谢信,对中远海运工程科研项目执行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海上油气田模块化关键技术研究”以海上人工岛油气项目为依托,建造大型模块,并通过复杂运输路线、海况运输,安装在人工岛上;“500万吨年原油处理装置及站外集输系统模块化设计研究”以某国项目为依托,总模块数量数百件,通过剖析物流各节点的瓶颈限制对模块设计、制造的影响,确保在项目模块化建设同时,保证运输的可行性,进而保证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并将科研成果在该地区类似项目中推广运用。近期,这两个课题均已通过审查验收,将为“一带一路”沿线石油天然气模块化项目推进提供运输通道。
据不完全共计,公司已运输大型模块超过50个,最远航程为大连与巴西间3个航次。中远海运工程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技术队伍,具有模块陆运、海上运输及陆海无缝连接的工程物流技术、丰富的工程操作经验及强大的资源(包括SPMT及海上运输船舶)整合能力,具有综合运输方案包括模块前期设计、陆运、装卸船方式、海上运输的制定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模块制定出优良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集团、中远海运物流“十四五”规划指引下,中远海运工程物流将继续深入模块化运输科研攻关,将其打造成为专业化支撑建设上的重要支点,积极服务中远海运重工等集团装备制造板块,助力集团打造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