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海外逛超市那些事

发布日期:2021-12-10
作者:程咏
字号:[ ]

  海员天地海上风

  海员弟兄们虽然走遍世界,但大多数时间在海洋上穿梭,靠泊港口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拿集装箱船来说,从上海开到德国汉堡需要20多天航程,靠码头却只有一天时间;散货船的话,行程时间更长,靠泊时间相对较长,也只有那么三四天,唯独杂货船靠泊的码头几乎都是城市的中心区,对我们海员来说相对便捷。因为欧洲沿海国家大多是靠着大航海发展起来的,所以许多港口城市都是以码头为中心向外扩展的,码头也因此成了这座城市的命脉,政府机关、不少重要的金融、贸易机构及大公司等都会建在附近,并由此形成了热闹的商业中心,就像上海的外滩从前便是船来船往的码头货场一样,向外延伸便有了“远东第一街”之称的南京路的热闹繁华。

  航船靠泊的时间短,还有一些日常工作要做,所以海员弟兄们下地一定都是抓紧时间的,无论是看景、逛街、购物、打电话等都要争分夺秒地算计。下地,是海员们流传下来的俗语,指的就是下船登陆到码头上去玩。海员们长时间在海上工作、生活很不容易,虽然可以在港口之间补充食品和淡水,但是自己想吃点、喝点、用点什么,还是需要在靠港时自己购买。于是,逛超市几乎成为了大多数海员弟兄们的首选。买够了好吃好喝的,解决了肚子里的问题,再顺便看看名胜古迹,瞅瞅世俗风景,或是跑到沙滩上洗个海水澡,都是很惬意的事。

  在国外买东西可不比国内方便,咱们这里到处都是小卖部和小市场,要什么有什么。在国外,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只能是商店里有什么我们买什么。欧洲大部分国家很发达,生活水平高,城市建设漂亮,物质丰富,尤其是买东西方便,所以是海员们喜欢停泊的地方。欧洲大陆现在统一使用欧元,从前可是各归各使用自己的货币,什么法郎、里拉、马克等不一而足,而海员们发的是美元,因此购物之前必须要通过正规渠道兑换成当地的货币,很麻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内的城市建设还很落后,很多地方的商业街市中心也是杂乱无序,而欧洲的商业中心就像一座美丽漂亮的大花园,整洁干净,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所以逛起街来也愉快,花起钱来也痛快,渐渐就囊中羞涩了,因为那时候兜里的人民币一兑换成美元实际也没有多少。

  海员弟兄们逛超市喜欢买的不外乎是饼干、巧克力、香肠、冰淇淋、果汁以及各种水果。想回国给亲戚朋友送礼的,一般都会选择洋酒;送爱人的就买衣服、手表和香水;送给孩子的,一定要买巧克力和明信片。到了法国,葡萄酒和香水是必须要买的;在比利时,免税店里的手表最令人心动;而意大利,各种美味香肠和咖啡常常让我们迈不动脚步;澳大利亚的皮制品最受海员欢迎。比较起来,美国的商品没有什么特色,倒是超市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

  最爽的是到了独联体,苏联刚解体,你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什么都买得起。当地人一个月的工资才5美元左右,商店里的各类商品于我们海员而言真是太便宜了。1美元可以买100个鸡蛋和50个黑面包。一般换钱,20美元足够了,换多了,那些小面额的钞票都没地方搁。我记得最开心的一次购物是在乌克兰的敖德萨,那次靠泊了20多天,每天都可以下地。先是逛风景,看古建,最后在月上柳梢头时,到一个古色古香的百货大楼地下超市尽情选购。这是当地一个非常高档的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我们个个满载而归,恨不能把整个超市打包带走。临走还买了一大堆新鲜出炉的面包,一路吃着回了船。

  前几年去过乌拉圭的一个小镇,位于乌拉圭河畔。我在镇上买了很多当地特产马黛茶,还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每天下地逛街时都端在手上,边走边喝,引得当地人很开心地望着我笑。

  【作者系散运船员】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