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使命不渝

发布日期:2021-12-10
作者:
字号:[ ]

  海螺声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贫富的差别呢?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古特·班纳吉(印度)所著的作品《贫穷的本质》被誉为“经济学的最大献礼”,描绘了穷人面对饥饿、疾病、教育、生育等一系列问题时的行为和思考模式,分析了同样的政府举措对普通人和穷人产生的不同效果。

  全书围绕贫穷的本质,即“贫穷陷阱”,解释了穷人的困扰与国家扶贫工作存在的种种难点:贫穷国家因为自然资源有限,很难提高生产力;穷人缺乏长远考虑的思维习惯,很难从“贫穷困境”中跃出;仅靠政府资金支持,也难以改变穷人的思维模式。书中以印度居民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为例,通过对帕克养儿防老却四代匮乏的故事,生动解释了“贫穷陷阱”效应。

  读完本书,我想起臧克家的一首短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见摆脱贫困有多困难。而我们中国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与书中“脱贫必先扶智”观点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实现长效脱贫,不仅要给予资金扶持,更要授人以渔,将“输血”变为“造血”。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大大提高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也让“知识改变命运”真正有了现实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那么我们就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这说明,脱贫还须脚踏实地。只有从“实”处着手,提出可行的、精准的脱贫方案,勤勤恳恳探索,扎扎实实奋斗,才能实现脱贫难题。1969年,习近平同志到陕西插队落户,从此开启了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他说,“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2019年,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40多年来,扶贫路上涌现了一大批和黄文秀一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只有亲身下基层,才能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有了基层沉淀,才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用情用力,一步一步规划,一件一件实干,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目标。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国家都显得十分慌乱,手足无措,而中国却是一个例外。这与中国面对疫情采取的强有力的措施密不可分,更与我们党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息息相关。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示了卓越的防控速度和质量,以及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下完善的政治制度。

  《贫穷的本质》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但通过阅读,我却更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能摆脱贫穷。脱贫攻坚,彰显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一个人类奇迹。依靠这样的劲头和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散运广州共享中心】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