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码头
我是在上海一条很小的弄堂里长大的。鹅卵石的路弯弯曲曲,四通八达,五个进出口,外来人员进来基本上再也找不到回路了。门对门,墙依墙,谁家烧什么好吃的,隔壁看得一目了然。弄堂口有个集水站,是个稍微宽敞的空地,天气好的时候便挤满了洗菜洗衣担水的邻里,问长问短相互招呼着,这里成为评论议事、撒泼打闹的最佳地点,当然后者场景难得一见,邻里之间都是相互关心和睦相处的。
我家居住面积非常小,五口人拥挤在一起,父亲常年在海上漂,不怎么回家。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儿女忙里忙外,辛勤操劳。家虽然狭小,但非常热闹,每晚床边凳子上都坐满了人,一年四季除了夏天人少些,都是宾客满堂。父亲会些电工活,大灯小灯安装了七八盏,把小屋照得通明锃亮,也照亮了温情。母亲是裁缝,越是过年越是忙碌,为别人赶制新衣。每天,我们还睡眼朦胧时,她已经做好早餐,把我们一个个叫起来上学;晚上我一觉醒来她还踩着缝纫机,汗流浃背地佝偻着腰。我总感觉母亲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像棵大树帮我们遮风挡雨。
父亲不在身边,母亲日夜缝制新衣。生活诸事忙碌,逼迫我们兄妹仨人都成为家务行家,生煤炉洗衣洗菜做饭每人都会,读书也不用母亲操心,每个人都躲在一盏灯下做作业看书,也不去听大人们的八卦。我们仨轮流做饭,从来都是按时开饭,功课也是大教小,相互关心鼓励。平时,妹妹帮哥哥洗衣服,哥哥帮妹妹挑水晒衣,处处都体现了家的温暖、家的甜蜜。父亲半个月回家一次又是全家最开心的日子,父亲会带回来许多新鲜水果,母亲也会准备好酒好菜,我们一家人开心快乐地团聚。
父亲的工资几乎不用,全数交给了母亲用作家庭开支,加上母亲又是裁缝,所以我们兄妹从小就没有穿过带补丁的衣裤。那时候买东西都要凭票证,我家票证却特别多,都是来做衣服的人送的,即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没饿着,隔几天总有鱼和肉吃。我记得每个月发饷前几天总有人来问母亲借钱,她总是宽仁地说,下次不够用早点开口嘛!母亲的辛劳让我们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1989年,单位分配了二室一厅新公房,终于搬出那间小屋,离开了相处融洽的邻里们。如今我们兄妹都已成家立业30多年了,也都快要当爷爷外婆了。那间小屋虽然又简陋又狭小,却陪我走过了烂漫童年,走过了青葱岁月,小屋里透出的灯光和人气,弥漫着恬淡、温馨、舒适、安然的氛围。这种氛围直到现在,我只要一闭眼,依然能真切地感觉到。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母亲也快80岁了,满头白发,精神也不如以前了,脊背佝偻得越发厉害了,大妹妹时常去看望她,为她做些喜欢的饭菜,陪她散步、聊天。
我的另一个家是就是船,从20岁进单位至今,三分之二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面对这个大家庭我有无尽的感慨:五湖四海的兄弟是一家,大家朝夕相处、风雨同舟,共同的目标使我们走到一起,相互间情感日增;我们一起扬帆远航,一起盼望美好时光,一起感受流水年长。这个家让我的人生缤纷多彩,让我从学生成长为海员,让我从学徒成长为大型集装箱船的水手长,还带教了多名徒弟。
子承父业,入行海员职业,驾驶巨轮环游世界,继承和发扬海运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空聊寂寞,漂泊不定欲罢不能的时候,时时会看见母亲坚韧的身影和父亲泰然的目光,会看见同事之间伸出的有力臂膀,会看到船上领导的慈祥微笑。这一切蓦然涌进心田,使我顿时醒悟,倏然收起欲出的泪水。由此想到,一个温馨、慈爱的家对于一个漂泊的心灵是何等重要啊!相比过去,这些苦累能算什么呢?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美好,我应该更加努力与奉献,把这两个家建设得更好更美!
我的家哦,两个温馨幸福的港湾! 【作者单位:中海大西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