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浮沉
湖南省汝城县档案馆内陈列着一张陈旧残破的借条,边缘部分几乎被蛀虫蚀掉,但借条上工整有力的毛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一百零五担,生猪三头,重量五百零三斤,鸡一十二只重量四十二斤。(落款)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叶祖令。”那么这张借条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那是1934年11月,北风呼啸、阴雨绵绵,长征的红军第三军团先头部队到达官亨村,当地瑶族百姓以为又来了军阀部队,忙赶着六畜、担着稻谷,举家躲进深山。红军战士就在村口的大榕树下、路边的祠堂搭建了临时草棚露营休息,不进老乡一间房,不拿群众一粒粮。
两天后,瑶族族长胡四德派两名小伙子回村察看,发现红军正在打扫院落、担水劈柴,同时在村里四处宣传:“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不会拿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们,赶紧下山干活吧!”得悉后,胡四德立即带领老乡们回村,在村口遇见了红军首长,于是施了一个瑶族特有的最尊贵礼节。红军首长与胡四德族长有了下面一段对话。“老伯您好,不知有何事?”“我们躲起来观察你们好几天了。你们进村露宿巷头,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不知贵军是何方部队?”“老伯,我们是毛委员领导的第三军团,是咱们老百姓的队伍,工农红军。”“你们是打白匪的?是让我们老百姓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是的,一定可以的!”
看到红军战士粮食很少,每天只吃烤土豆、喝稀粥,胡四德心里难受,于是发动各家各户筹集了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由青壮年挑着赶着,送到了红军指挥部。司务长叶祖令非常感动:“老伯呀,战火连连,乡绅欺诈,乡亲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这粮食还是你们自己留着吧。”胡四德说:“那可不行,没有你们冲锋陷阵,替我们老百姓打天下,不推翻封建统治,我们就是留下再多的粮食也过不上好日子。这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吧!”在此后的激烈战斗中,红军与瑶族百姓血脉相连、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村民们给红军当向导、做担架、抬伤员,帮红军取暖、煮饭。
部队要转移了,临别之际,叶祖令找到胡四德,满脸愧疚地说:“老伯,红军部队非常困难,你们送来的粮食等物我们一时拿不出钱还您,今天部队准备开拔了,给您打个借条。”他探手从左胸褡布里拿出一张土纸,蘸笔郑重写下了这张借据,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交给了胡四德。“虽然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困难,但请乡亲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就会解放。等革命胜利了,一定给您兑现!”临行,全体战士向乡亲们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之后,胡四德将借条装进一个小铁盒,藏在土墙内。直到1997年5月,他的孙子胡运海翻修土墙时才发现,当即报告了政府。不久他便收到回音:“据查实,写借据的叶祖令同志确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1934年12月在长征路上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共汝城县委、县政府在官亨村隆重举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庄严兑现当年的承诺,把折合成的人民币15000元归还胡运海,胡运海又将其中大部分慷慨地捐献给村里新建学校:“没想到60多年了,借款还兑现了。我要捐款,把学校建好,培养人才!”他的话朴素而深情。
一借一还,一捐一护;一张借条,几段真情。这张“红军借条”,写满了革命先辈们保家卫国的艰难历程,写满了红军战士对老百姓的尊重之意、爱护之情,也写满了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敬意和对国家的热爱,更见证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鱼水情,从而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张借条成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遗迹,是时代洪流下永远不会改变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初心,永不动摇。 【作者单位:中国船燃广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