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潮
1973年末,我第一次上船,在天远的长亭轮电台当报务助理。元旦前夕,船在上海港高阳路码头装妥18000吨大米,准备运往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为保证途中不发生虫害,商检熏舱需要5天,于是公司安排我们集体下船,入住国际饭店。第二天就是元旦,来年春节又到得早,我们出发后肯定不能在国内过年了,公司索性将我们当天的晚餐一并安排在国际饭店,也算辞旧迎新吃了顿“年夜饭”。
国际饭店在上海滩可是赫赫有名。新中国成立前,国人资本经营的上海饭店、酒家和旅馆有五六百家,分特、甲、乙、丙、丁五等,特等的仅有国际饭店和金门饭店两家。国际饭店是由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包施工的杰作。饭店内部结构采用钢框架,由德国西门子洋行设计、中华造船厂分包安装。1936年卓别林大师访问上海,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影星胡蝶作为东道主,就在这里设宴款待。国际饭店不仅是上海城市坐标的原点,作为地标建筑,还保持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上海最高楼的纪录。
作为来自崇明岛的毛头小伙,遇到这么一个好机会,第一次客居“抬头一望帽子都要落掉的”国际饭店,真让我喜出望外。我想起刚确立关系的女友阿桃,当即打电话邀她前来。阿桃那时远在郊县闵行的医院上班,处于谨慎,请了她医训班的一对恋人同学小马和小李相陪。等到了饭店,天色已暗,毕竟那时交通不便,他们换了几趟公交,花了数个小时才从郊区赶到市中心。
大伙陪着我一块出门“恭候”,没想到在返回时遇上了点麻烦。国际饭店的出入口是旋转门,忠于职守的门卫师傅要求进门客一律出示住宿证。可我们并未随身携带,正想着跟师傅商量,只见一人撸起袖子道:“老师傅,诺,我们海员手上光灿灿、亮闪闪的奥米茄手表就是住宿证!”这真正颠覆了我对海员的认知,更加深了对海员这个职业的理解,一旁的小马小声对我说:“你们海员结棍咯!“
晚宴开始。也算阿桃他们三人有“吃福”。一则船上有三名船员家就住在上海,趁着过节回了家,正好空出三个就餐位;二则国际饭店的这顿“年夜饭”实在精美丰盛。我清楚地记得有佛跳墙、片皮鸭、清炒虾仁、葱油对虾、葱油海参、炸猪排、黑椒牛排、葱姜老虎蟹、香菇青菜等;作为讨口彩的鱼品也不少,有松鼠鳜鱼、清蒸鲈鱼、红烧肚档、糟溜鱼片;当然还有点心:南翔小笼、荠菜大馄饨、银丝卷、两面黄、牛油蛋糕、酒醉蛋糕、原味蝴蝶酥、芝士蝴蝶酥等,形、色、香、味俱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一下子就把人给馋倒了!酒足饭饱之后,还有各式冰激凌、果汁饮料和咖啡。同是来自崇明的小李不认识咖啡,轻声嘟哝一句:国际饭店怎么还有酱油汤啊?引得众人窃笑。小马很感慨地对我说:“你知道么?我们医训班40名学员里有36名女生,但只有阿桃谈了你这个海员男友。这是因为社会上普遍并不看好‘撑船郎’。看来,还是她有眼光。真心实意地祝福你们!”
这顿“年夜饭”让我印象深刻,要知道,那可是20世纪70年代,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我很为自己能成为海员而由衷骄傲。从此,我从实习岗位开始,一步一脚印,努力工作,尽心尽责,一直干到退休,见证了中远海运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享受到了企业改革发展的红利,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今天,站在国际饭店前忆及此事,感慨万分。国际饭店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喧闹的南京路上,如同一位经历丰富阅历的老人,细细陈述着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今昔巨变,默默展望着明天的璀璨辉煌。我想,人生不同样是一个圆么?我们海员历经日月星辰、波澜壮阔,驰骋海洋、浪迹天涯,从起点到终点,最后返航,最终是会回到自己的“原点”的。
【作者单位:中运海运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