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近日发布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指南》提醒,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
一、佩戴原则
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具体如下:
(一)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二)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三)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四)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五)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二、推荐的口罩类型及使用对象
(一)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二)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三)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四)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
三、使用后口罩处理原则
(一)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二)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四、儿童佩戴口罩的标准与注意事项
建议儿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 GB2626-2006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儿童使用口罩需注意以下事项:
(一)儿童在佩戴前,需在家长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
(二)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
(三)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据新华社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就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发布了专家意见。
世卫组织表示,佩戴口罩可以帮助预防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但在有些情况下佩戴口罩也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虚假的安全感”,导致人们可能忽略其他同等重要的基本防护措施。对此,世卫组织强调,仅佩戴口罩并不足以预防感染,还要配合正确洗手以及与他人尽量保持1米以上距离等措施。此外,口罩也应合理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潜在的口罩误用。
世卫组织同时提醒,必须确保口罩的正确使用和处置,以保证其有效并避免因不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而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世卫组织给出了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的一些具体建议:
1.戴口罩之前,请先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口罩要遮严口鼻,以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
3.避免用手触碰口罩面。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提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4.一旦口罩潮湿应立即更换。
5.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6.通过两端线绳摘取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罩面的前部。
7.取下口罩后应立即丢弃在密闭的垃圾箱中并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8.没有必要为了最大限度防护而佩戴多重口罩。
9.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佩戴布口罩(例如棉布或纱布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