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浚源

发布日期:2020-03-20
作者:安哥
字号:[ ]

  书海信步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古代经典作品分量,占了所有选文的半数。这让我感慨不已。

  回想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打入冷宫,大批经典文学作品被视作“毒草”,自己也失去了学习古文打基础的黄金时机。我曾与孙犁先生笔谈交往,先生生前在《文汇报》发表了给我的信,那文字极其精炼、纯熟、自然,令人叹服不已。如今我已退休在家,想好好读些古籍,却每每望书兴叹:如此多的字似路人般陌生,如此多的典故不知出自何方!每游名胜古迹,总会为自己的浅陋意兴阑珊: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楹联碑文难以畅读……细想来,除了时代环境,主要还源于自己的“少小不努力”。

  鲁迅、孙犁、矛盾、废名、周作人等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虽是经典白话文,读来却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古文根底:含蓄、凝练、余韵深远。他们的文学成就清晰地表明,祖国文化是古今同脉的,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言,文言和白话同脉而异流。中华文献是一座宝库,学好文言文,就是为了掌握这座宝库大门的钥匙,从积累了千年的雄厚财富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汉语表达,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高节奏、重压力的工作之余,利用一点闲暇,品读几首古诗、几篇古文,是学习也是极好的休息娱乐。读古代文学大师们流传千古的美文诗篇,首先会有澄清宁静之感。《诗品》论诗,本身也是诗。“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你不感到恬静淡适如闻菊香么?白居易《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吟诵之间,你不觉一切喧嚣嘈杂顿化静流琴音么?静心品读,常常会从曾经不以为然、一眼扫过的诗句文辞中体味不凡的意味。皮日休有一组《鹿门隐书》短文,其中不少是看似信笔写出实是意味深远之辞:“洁者,不观其穷,观其富也;慎者,不观其危,观其势也。”人品高洁与否,体现在身处富贵时,言行是否慎重,表现在身处顺境时。实在一针见血!袁枚《随园诗话》漫谈之语虽只言片字,往往胜过许多高头讲章的“诗论”:“人能知易中之难,可与言诗。”静心品读,可一扫紧张工作带来的焦虑、烦躁,云淡天高,明澈通透,思接今古。

  学习优秀古诗文,不是一味沉湎古境、心如止水,而要以饱满的精力投身目前、致力未来,鉴古以知今,开拓境界,锐意进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报告中时常引古喻今,仅就2018年再版的《习近平用典》中就选注了他所引古诗文、典故283条。他的长篇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了魏征的名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此告诫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我们以此学习、自勉!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财务(退休)】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