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上的老房子(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0-04-24
作者:周家恺
字号:[ ]

史海浮沉

位于上海原南市(今属黄浦区)老城厢东南面的乔家路原本只是一条河浜。元末明初,一支乔氏家族从川沙迁居至此,先后在药局弄修建了“乔氏家祠”,在乔家路凝和路转角处修建了“修仁堂”;明代中后期,乔氏后人又在乔家路中段处建了“最乐堂”。

乔一琦与最乐堂

乔家路143号相传为明朝将领乔一琦故居,其西侧药局弄口标有“最乐堂遗址”。乔一琦(1571-1619年)年轻时爱好习武,于明万历三十一年中武举,祖父乔镗为抗倭名将。乔一琦也爱好文学,尤其是书法造诣深厚,所著草书帖及金刚经石刻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内。1619年,乔一琦任辽东经略杨镐所部左路先锋,抗击后金进犯。萨尔浒一役,明军惨败,身负箭伤的乔一琦最后从容投崖自殉,随他一起殉国的士卒共有42位。其后人乔光烈为乾隆二年进士,任湖南巡抚期间曾修扩岳麓书院、治理洞庭湖,后任甘肃布政使等职,多有政绩,著有《最乐堂法帖》《最乐堂集》等。1776年,清廷赐乔一琦谥号“忠烈”,入祀忠义祠,乾隆在苏州召见乔光烈时赞道:“汝家真文武世家也!”

郁家与宜稼堂

乔家路77号为清代“上海船王”郁泰峰故居。此处原名宜园,系乔光烈居所。道光五年(1825年),郁泰峰购得后易名“借园”,因其出资刊印《宜稼堂丛书》,此园又名宜稼堂。宜稼堂藏书楼建成后,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多次来沪寻觅珍本,时任上海候补道的丁汝昌也经常来此看书。作为上海首富之一,靠沙船业起家的郁家巅峰时期拥有沙船近200艘,并获准机制银元,开创了中国钱币史上商铸银币的先河。上海历史博物馆里立有郁家先祖铜像,旁边有一条大沙船,展示了郁家对上海沙船业以及航运建设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沙船业也受到了来自汽船的挑战。1858年,清政府对外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外国汽船可以入港,但禁止将华北、东北产的豆类输入上海,史称“豆禁”。1862年“豆禁”解除,依靠人力的沙船抵挡不过汽轮的竞争,沙船业开始衰落,宜稼堂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但底蕴深厚的郁家大院还是出了不少名人。于光远,原名郁钟正,自幼在乔家路长大,1934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同班。1935年,周培源(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曾将于光远的论文交给爱因斯坦,并得到了他的指导。基于抗日救亡的理想,于光远最终放弃了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开始了社会科学研究。

王一亭与梓园

乔家路113号的“梓园”为王一亭故居。王一亭,号白龙山人,是与吴昌硕齐名的书画名家,早年师从任伯年。他与郁家关系甚密,以高价购得郁氏“借园”部分园址,因内有一棵百年梓树,遂更名“梓园”,并由吴昌硕题字,园中还有佛阁、假山和池塘以及各种景物。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和夫人艾尔莎访日途经上海,当天傍晚,王一亭和日本改造社代表稻垣在梓园设宴招待,参加宴会的还有于右任、张季鸾等。作为社会活动家,王一亭在辛亥革命前就加入了同盟会,并参与了上海光复起义,历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大达轮船公司董事,1912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协理,后任会董、特别会董。他笃信佛教,曾任中国佛教会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协会会长。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王一亭与朱葆三等人及时垫募白米6000担,面粉2000多包及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急速运往日本,为最早抵达的外国救援船,并向日本灾区寄赠一座梵钟,日本人称其为“王菩萨”。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后,年迈体弱的王一亭携家眷赴香港避难,次年因病重返沪,年底病逝家中。

【作者单位:集团行政事务部】

  梓园一角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