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艘英雄的荣耀之船。她曾以最少配员挑战最艰巨的航次任务,书写了中国商船首航南北两极的光辉历史。
这是一艘卓越的标杆之船。她在征战两极的航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开拓创新,爱岗奉献”的“永盛精神”,已经成为中远海运特运船队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引领,同时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永盛”船员珍惜荣誉、继往开来,以扎实出色的工作在这条船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将这面荣誉之匾擦得更闪亮夺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严峻局势,永盛轮的船员们一如既往发扬“永盛精神”,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确保船舶、人员安全的同时,克服困难,优质高效完成一个又一个航次任务。
他们为自己是永盛轮的一员感到骄傲,并始终用出色的工作证明着:自己无愧于“永盛”这个名字。
船长田建锋
“船长”两个字,责任重于山,需要在全船事务的方方面面未雨绸缪、周全部署、从容应对的能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船上相关防疫物资初期面临不足,怎么办?永盛轮船长田建锋积极展开行动,迅速联系代理、货主、办事处等多方委托帮忙采购,为保障船舶、船员安全夯实基础。船靠国外港口作业,当地人对疫情不重视,部分工人甚至港口官员和引水员登轮都不戴口罩,怎么办?田建锋一面耐心解释,讲解防疫的重要性和病毒的危害,一面按照船舶要求严格加强管控,确保按规定佩戴防疫口罩才能登轮,坚决阻断病毒输入可能。此外,他还积极与代理沟通,请代理向港口官员及登轮工人转告永盛轮的温馨提示:“疫情期间,出门请戴好口罩,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家人朋友,让我们同心协力,携手打好这场防疫保卫战,保护好共同的健康和生命!”
永盛轮第128至129航次中,先后挂靠5个装港、5个卸港,其间航程短、周转快、劳动强度大,为保证船员安全健康和船舶各项作业顺利开展,田建锋对所有工作、人员精心统筹安排、合理有序布置,最终带领全船克服重重困难,在疫情期间一如既往优质高效地完成航次任务,受到公司业务部门和货主的肯定和称赞。
大副陈加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执锤,右擎刷,刚下班,现甲板,上能驾船装重器,下能敲锈打油漆。”——这是2020年年夜饭时,永盛轮工会为大副陈加雄颁发荣誉奖状的颁奖词。
陈加雄总是精神抖擞、步履轻盈,如果只看他忙碌的背影,谁也不会相信那竟是一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永盛轮第128航次挂靠天津、张家港装货,由于疫情影响,港口船长不能到现场指导。为了保证作业安全顺利进行,陈加雄带领驾驶员按照装载方案,仔细测量、反复计算货物尺寸和剩余舱容,与码头指导员充分协商货物装载计划,一边还抽身指导绑扎工人衬垫加固,每天不知上下大舱多少次。时值冬日,两港夜晚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左右,他白天忙碌一整天,半夜还要参与吊移旁通作业,船舶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却总是微微一笑说:“没问题,我的身体棒棒的!”就这样,他们安全顺利完成了两个港的装货工作。
由于疫情影响,中远海运特运初期接连安排的两次换班都被迫取消,面对这个“坏消息”,陈加雄还是微微一笑,说:“理解,在船一分钟,就要干好60秒。”他用自己工作干劲不减、标准不降的言行,感染着永盛轮甲板部的所有兄弟,不用劝说,不用号召,大家都自动自觉支持他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
老轨叶农萍
“疫情期间,更要做好船舶安全工作。”永盛轮工前会上,老轨叶农萍每次讲得最多的就是安全,强调最多的就是特殊时期更要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在日常管理和工作中,他要求所有轮机部人员,没有穿戴好安全装备,绝对不允许进入工作场所;工作间隙偶尔有人有不安全的动作或行为,都会被他及时提醒批评。因此,每当大家感受到叶农萍的目光,就会自觉检视自己哪些安全装备没穿戴齐整、又或是有哪些安全措施没做到位,这样久而久之,就自然养成了良好的安全习惯,安全意识也大大提高。
叶农萍对机器设备的安全同样一点不马虎。每次抵离港前,都要带领轮机员们对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进出港航行安全;应急设备做好试验,确保随时可用。永盛轮第128航次抵达印尼泗水港前,值班轮机员发现主机2缸有异响,叶农萍立即带领大家进行故障排查,在判断故障原因为2缸活塞环有断裂后,经过充分风险评估,采取适当减速航行、加强机舱值班等措施,先保证船舶安全按计划进港。船舶靠港后,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主机2缸活塞环发生2道断裂,必须马上吊缸更换。在叶农萍的带领下,轮机部默契协作,经过7小时奋战,安全顺利完成吊缸工作,再次用“永盛速度”漂亮诠释了“永盛精神”。
永盛轮配员少,在完成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叶农萍带领兄弟们积极支持甲板部维修保养工作。第127航次备舱任务紧,有大量地令要割除,切割技术精湛的他亲自上阵,4个小时就迅速完成了200个地令的割除工作,为船舶备舱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轨苏堪强
苏堪强二轨是“永盛”专业户,从2012年至今就没有上过其它船。永盛轮大到各种设备,小到一颗螺丝帽,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只要他往那里一站,大家心里就有谱!“跟他一起工作,是我们的幸运,学到许许多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年轻的轮机员们经常会有如此的感慨。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苏堪强二轨的小家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苏堪强的家属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其所在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定点接收医院,且部分人员还要支援武汉,人手非常紧张。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家里一对儿女又先后发高烧住院,甚至一度情况危急。妻子一个人既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忙于工作,压力可想而知。那段日子,苏堪强白天专注于船上的本职工作,晚上则尽力劝慰安抚妻子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位有着13年党龄的山东汉子,毅然选择了自己用双肩默默顶住所有压力。最终,家属通过雇请保姆以及在亲人们的帮助下,度过了这个忙碌而又艰难的阶段,两个孩子也逐渐恢复了健康。之后,苏堪强又发挥家属是医生的职业优势,将一些防疫措施和防疫知识放到船舶工作群中与大家分享,热心为船舶防疫献计献策。
水手长潘勇
水手长潘勇被兄弟们称为“铁人”。身高近一米八、皮肤因常年风吹日晒而黝黑发亮的他,给人的感觉是永远有股使不完的劲。
每次船舶靠港装卸货,潘勇都忙得脚不沾地。开舱、起克令、移旁通,吊移绑扎索具及垫舱物料入大舱,组织人员下大舱检查工人绑扎情况,清点接收安置油漆等各种供船物料……常常洗澡都是洗“战斗澡”,更难得睡个囫囵觉。疫情期间,供应商不能上船,潘勇还要负责组织船员自行搬运物料、伙食入库;加水船来了,永盛轮没有木匠,兼顾木匠工作的他又得去准备皮龙加水,并一直看着守着,以防水加满后溢出淹到旁边紧挨着的机舱……潘勇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行在永盛轮这方小小的天地里,随时待命,充满活力。
3月22日,永盛轮从关丹开航后,船舶调整维保计划,组织全船对舱盖面的集装箱底座进行彻底除锈。在三天的时间里,潘勇天天用8磅的榔头敲,双手起了泡,用创可贴贴上继续敲,一场“大战”收兵,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了个“赞”。自上船接班后,他带领甲板部的兄弟们早出工、晚收工,加班加点,见缝插针,硬是将船舶主甲板、生活区、驾驶台甲板、甲板栏杆、大舱舱盖全部除白保养,使永盛轮船貌始终保持了靓丽风采。
水手王伟
水手王伟也是一名老“永盛”,曾先后7次上永盛轮工作,曾亲历破冰北极、勇闯南极。
王伟业务精湛,是兄弟们眼中的全能水手,操吊移旁通和切割焊技术更是“A类水准”。操吊移旁通,从空钩落吊带开始,他就能准确找到旁通的中心点位置,保证旁通起钩不倾斜,几乎省去了指挥者的对点时间,并且总能根据角度变化找到最佳操作手法,保证旁通平稳快速移动。
等离子焊割是王伟的又一项绝活,每次从准备工作就能看出他的“专业”程度:个人劳动保护做得十分到位;工具桶里可能用到的工具事先准备十分到位。他切割时会考虑风向和打磨人员位置等因素,割出来的地方近乎平整,很少会伤到甲板,难怪打磨的兄弟们都说,他割出来的地方能少用几块磨片。比如在割货物止移墩时,王伟会在工字钢内部一侧先做“C”型切割,两处分叉会多停留一会,然后再从两个半边开缝下手,这样割能保证割缝在同一平面,焊件也不易粘连。另外,他还能根据个件钢板厚度调整割枪运行速度,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业务精湛加上为人平和低调,大家都愿意向他“拜师学艺”。
此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次准备换班,两次都未能如愿,王伟也没有丝毫怨言,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踏实工作,充分展现了一名普通航海人专业敬业的职业风范。
大厨刘传君
大厨刘传君的工作态度和精湛厨艺早就得到了永盛轮兄弟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说:“和刘传君大厨同船是福气。”
刘传君十分热爱这份工作,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伙食改善和调剂上。疫情期间,他根据船舶伙食库存情况,合理选用材料,挖空心思翻出许多花样,想方设法勾起大家的食欲。
他对工作的这份热情源自于他对同船兄弟们发自内心的关爱。刘传君觉得兄弟们日常工作很辛苦,看到大家对伙食满意,吃得高兴,再苦再累他也愿意。正是这种发自内心对工作、对同事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平凡单调中找到乐趣,每天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每一道菜、每一顿饭,想方设法满足兄弟们对伙食的不同需求。
永盛轮配员少,除了大厨的业务,刘传君还要兼职部分服务员的工作,每天早晚都仔细收拾好厨房、餐厅和生活区,使大家的生活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疫情暴发以来,他更是高标准细致地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每天两次用消毒水对餐厅、厨房、生活区及走廊扶手、门把手进行消毒和擦拭,对厨房用具、餐具进行高温蒸煮消毒。刘传君自己的“战斗岗位”更是收拾得清爽悦目,永盛轮清洁整齐的厨房、库房得到PSC检查官的褒奖,在各港的卫生检查中也经常受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