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好手中的灯 照亮前行的路(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0-05-29
作者:方圆
字号:[ ]

  她们被称作“天使”,身着一袭白衣,身沾朝露去,披星戴月回,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默默播撒着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新冠病毒肆虐之时,广州新海医院的“天使”勇敢地逆行而上,以白衣做战甲,用生命护佑生命,誓要与疫情抗争到底,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真的很难受,但我不能在手术台上倒下”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新海医院手术室响起,一名早产的孕妇需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这名孕妇1个月前从湖北返穗,按照要求,入院前要再次进行核酸检测,但结果未出,孕妇羊水已破。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新海医院打开绿色通道,按照规定作为疑似病例急诊手术处理。

  疑似病例急诊手术要求进行三级防护,参与手术的人员要穿防护服、隔离衣、无菌手术衣,戴N95口罩、护目镜和面屏等。由于手术室不是负压状态,因此中央空调不能开启。

  罗思思是这次手术的器械护士,被层层包裹的她专注地配合医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30分钟、1个小时、1个半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密闭空间内温度越来越高。长时间的高温闷热让罗思思渐渐感到体力有些不支。但眼看着手术快要顺利结束了,再看看一旁忙碌的医生,罗思思强忍不适感,保持清醒继续配合着。大约30分钟后,终于到了最后缝线阶段,罗思思终于撑不下去晕倒了。被抬出手术间后清醒过来的她连续呕吐两次。防护医物剪开后,发现她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经过输液,缓解不适后,罗思思还坚持上完班才回家休息。

  “当时我真的很难受,但我不能在手术台上倒下。”因为如果她在手术台边倒下,意味着手术要暂停,等其他人消毒准备好代替她才能再次开始手术。

  用贴心打开重度自闭患者的心

  清明节前,新海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重度自闭症患者。送他来的警察告知,该患者未着上衣躺在路边,意识不清醒,也无法找到家属。急诊科立即进行常规检查,所幸并无大碍,但该患者坚持把自己关在留观室,蜷缩在角落,不让任何人接近。

  忙碌了一上午,急诊科护士卢玉玲心里一直记挂着这名患者,她打好午饭走进留观室。一开始患者显得非常紧张,将头转向墙壁,蜷缩成一团。卢玉玲一边放下手中的东西,一边轻柔地与其对话:“不要怕,我是护士,我是来帮你的……”在她的耐心劝说下,慢慢地,患者将头转向她,但仍旧不发一言。卢玉玲见状,微笑着将饭菜喂到患者嘴边,患者终于不再抗拒了。就这样,卢玉玲照顾了患者整整3天,终于等来了焦急寻找患者的家属。家属对患者能在急诊科安静地呆了3天感到十分惊讶,得知卢玉玲的悉心照顾后,郑重地向她道谢。但卢玉玲很平静,因为她为患者能相信自己、依赖自己而感到欣慰。

  “我们是‘男’丁格尔”

  新海医院有两名男护士。一位是急诊科的杨伟健,平日里他工作主动积极,抬病人、搬担架。只要他在,这些重活都被他“承包”了。杨伟健轮转过外科、ICU,但最终选择了留在急诊科,用他的话说是“享受急诊科的‘快节奏’”。另一位是手术室的谯棚桉,他认真负责,是骨科手术的器械能手,每当有大型骨科手术,他都是医生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工作之余,谯棚桉还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演讲唱歌、诗歌朗诵、主持人……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谁说硬汉不细心,这两位男护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细致耐心。除了日常护理工作外,他们还分别在科室担任考勤核算、学习培训、文件处理等需要认真耐心核对的工作。

  选择了男性中的冷门专业,但发自内心地热爱护理工作,他们表示:“我是‘男’丁格尔,我骄傲!”

  认真负责到光荣退休那一刻

  新海医院护理部干事朱珊珊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中和蔼可亲,是全院护士的大姐姐,提起她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还有两个月朱珊珊就要退休了,但她没有因此而松懈,反而比平时更加忙碌了。

  疫情期间,许多医护政策不断更新调整。为了使预检分诊的流程更加顺畅,朱珊珊每天参加预检分诊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流程,并积极参与改善预检分诊环境,提出增设遮雨棚和排队护栏、更换清晰明了的指引标识等合理化建议,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就医体验。4月20日起,新海医院组织机关科室支援预检分诊,每天派出一名职工在排队处维持秩序,朱珊珊又担负起培训支援职工的工作。与此同时,医院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上线中,朱珊珊收集临床需求,一项项与系统工程师沟通,想方设法减轻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压力。

  “我做过临床工作,了解临床的需求。系统上线后全院的护士都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服务。”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朱珊珊成为年轻护士们的榜样。

  其实,护士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假如世界上真的有天使,那应该是护士的模样。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