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忠实记录和传承集团历史,集团于2017年底成立了发展史编委会和编纂组,组织力量编写《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8卷、600多万字的《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编纂这一宏大历史文化工程。
7月1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正式首发。
中国远洋海运70年发展史,撑起了新中国航运史,是我们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缩影,是集团发展的重要里程,更是续写集团新时代辉煌发展的重要承载。不忘来时路,砥砺新征程。值此《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首发之际,我们特别邀请编纂组主要成员回忆发展史编纂过程中的点滴,以飨读者。
把历史疑点和盲点变成亮点
佟成权:
在《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的编纂工作中,遇到许多历史疑点和盲点,这些都是工作难点。但如果迎难而上,突破了这些难点,就成为历史研究的创新点,成为史书的亮点。
过去,我们习惯上都认为1961年4月27日成立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是为了“光华”轮去印尼接侨而成立的。经最新研究发现,新中国初期,因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发展贸易及航运十分迫切。国家早就提出成立自己的远洋船队及开辟东南亚航线的计划。但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海上运输进行封锁,我们只能放慢发展远洋运输的步伐。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发生的印尼等国排华事件是一个催化剂,酝酿已久的开辟远洋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样,在“光华”轮出发的前一天,交通部远洋局紧急报备,遂成立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再有,新中国国有航运企业最早组建时间一直是个疑点,实际也是中远海运集团历史传承的起算时间。上海、广州、大连三大海运局各自均有自己的成立时间,都明确是在1949年。曾有历史书籍记载:大连轮船公司成立于1949年4月20日。为求证,我们分别查阅了交通部档案馆、大连市档案馆和营口市档案馆,找到了大连轮船公司的上级公司同利公司的珍贵历史档案。据记载,同利公司于1949年7月中旬开始筹备创立大连轮船公司。经多方查证,新中国国有航运企业最早组建时间可以确定,即军事接管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的时间,具体为1949年5月28日。而衍生出的有关历史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迎接起义船“海辽”轮
桑史良:
“海辽”轮起义事迹惊心动魄家喻户晓,但迎接“海辽”轮的过程却鲜为人知。
1949年9月28日下午2点,苏联港务部长电告大连党组织,在港外有一艘悬挂“加油”旗的中国船。按约定,党组织明白起义船到了,即为“海辽”轮办理进港手续。可苏港方告知,没有得到莫斯科指示之前,不能让船舶进港和船员下地。候泊中,适遇新中国开国大典,苏港方休假。这时大连轮船公司受大连区委指示,积极承担迎接“海辽”轮工作。公司代表上船送去慰问品,送上粮食、蔬菜等补给,改善船员生活。还专门带去了五星红旗,协助船上在10月1日举行国旗升起仪式等。这些行动让船员们深受感动。10月5日,争取到同意船员下地的政策后,大连轮船公司立即接送18名船员下地,并安排方枕流船长及全体船员住宿东方旅馆,参观市政建设、工业展览会,去劳动公园、鲁迅公园游览等;每人发给零用钱关东币两千元。10月11日,大连区党委召开欢迎“海辽”轮及18名船员成功起义大会,会后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以及旅大评剧团的慰问演出;给船员颁发了奖励金,并安排船员探亲。
10月20日,苏港方同意船舶进港靠泊后,大连轮船公司全面接管了“海辽”轮,后改名“东方1”号。
寻找航联会“11号通告”
龚浩明:
军事接管招商局是新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航联会的作用功不可没。航联会的全称是上海市航业界联合会,1949年初成立。当时,肩负三大重任:反撤退,反破坏,迎解放;调查航运机构情况;争取航运界技术人士留沪。航联会为军事接管招商局做了大量工作。上海解放前的两天,5月25日,航联会曾发出“1号通告”,张贴在招商局大楼。显然,这份通告十分重要,但翻阅众多离休干部的回忆录未见其内容,到上海图书馆、上海海运档案室查阅多次,也未果。据了解,上海海运档案室早年保存的招商局档案资料,1992年已移交给香港招商局了。“一字未明,必加寻绎”,惦记在心。
因需要查阅大连轮船公司的有关情况,我们编纂组几人专程赶赴大连海运档案室。在一本一本翻阅尘封的档案时,我意外发现,当时由招商局发给大连轮船公司的一份通知中夹有航联会“1号通告”,真是欣喜万分。通告内容有甲乙丙丁4项共10条,对船舶、码头、仓库、修理厂和人员等的接收事宜都有明确要求,非常权威。即复印,载入史中,使这段历史更为完整,更具可读性。
写史“三感”
于庆恩:
《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七一”前出版,向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作为史书编写的参与者之一,如果用词来形容,我有“三个感”!
感慨!盛世修史。在大踏步迈向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的今天,写史即告诉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光华”轮掀开篇章,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到今天中远海运全球领航的实力和规模。我写的中远“改革重组时期”(1993-2004)这段历史,是大变革、大重组、大发展的一个时期,面对风起云涌形势,原中远集团改革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时期的中远速度、质量、品牌和效益。写史中我一直感受到一代代中远人勤劳、智慧和汗水,听到和看到他们砥砺奋进的信念、脚步和奉献。
感谢!我退休多年,但对中远海运一直怀有深深的爱。有机会参与史书的编写,自己深感庆幸并感恩。写好历史,绝非易事。感谢集团提供了良好的写史环境和条件:有海量存储、查找方便的电子档案,有反映辉煌历史的大量书刊,有集团范围内聚在一起的写史专家,特别是有许多对历史熟悉的老领导、老前辈,都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原中远“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求是创新、图强报国”的企业精神,都是激励自己的不竭动力。感谢中远海运,感谢前辈,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们!
感奋!我们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认为中远海运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传承好前辈们的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笃行精神等,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航运大国、航运强国,这个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致的。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之锚,把稳改革发展之舵,扬起拼搏创效之帆,靠泊合作共赢之岸。向着更加高远的目标,奋进!
历史向我绽开微笑
陈晓艳:
历史是一座宝藏,蕴含着前人艰苦奋斗留下的无尽财富;有时也是一个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谜题始于一位上级领导为原广州海运(集团)公司题写的题词图片注解。题词显示落款时间为“癸酉年五月”。癸酉年?网络一键搜索,最后锁定1993年。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企业大事记记载的该事件时间是1994年5月,与落款时间整整相隔了一年。
该如何考证核实呢?找知情的前辈,无果。查阅1993年、1994年企业工作总结等档案资料,均未提及此事。突然想到《广州海运报》,我赶紧起身找出1993年、1994年的《广州海运报》合订本。翻开泛黄的纸张,一期一期地细细查看。终于找到了!1994年5月17日,头版赫然印着该题词图片。仔细看,报纸上这张从右到左的竖排书法题词,最左边的落款年月竟然没有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题词确实题于1993年,只是企业拿到的时间晚了?毕竟1993年1月1日广州海运实行政企分开并更名,当年请领导题名寄望也在情理之中。为此,我再次询问了当年报社编辑、总编,以及办公室秘书、档案员、主任等前辈,但由于相隔20余年,大家都不甚记得了。于是,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千古谜题一样,我得继续留心这谜之微笑,也许某一天柳暗花明,谜题就解开了。
写史需坚守“净敬静”
相熔钢:
客观地书写历史,坚定地捍卫历史,深刻地把握历史,是因为历史不仅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力量,更能赋予人们理性的启迪。中远海运人之所以虔诚地守护着自己的历史,正是为了这部奋斗史带给我们的那份理性与尊严。
在史书编纂中,我们深知使命之艰巨,从而形成了“净敬静”之修史理念,并成为一种坚守与遵循。
“净”——以净洁之心淘史。原中远集团的电子档案多达12.72万份,影像图片多达2.35万部(幅)。面对浩繁的历史档案,我们坚持不以好恶定取舍,不因私情选史料,始终以纯洁之心、干净之心筛选、淘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文献,可谓“吹尽狂沙始到金”。
“敬”——以敬畏之心悟史。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心态,以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人物,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逻辑。当我们看到,原中远在“百船大腾挪,千日大交接,万人大调整”的变革中,无一人投诉,无一起纠纷时,我们真正悟到了前辈们在如何践行自己的使命与初心。
“静”——以静笃之心修史。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修史,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追求。通过知情人物访谈,破解历史疑点;解密尘封文献,厘清历史脉络;透析内在联系,展示历史规律,确保史书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2020年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集团隆重举行《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首发式。皇皇八卷史书,洋洋六百余万字,记述了中远海运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辉煌历史。作为这部鸿篇巨制的编纂者之一,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故赋诗一首,以抒情怀——
轻舟四艘战洪荒,踏浪扬帆创业忙。
七十春秋经风雨,亿万海里写荣光。
远洋翘楚抒壮志,航运英雄铸辉煌。
盛世修成八卷史,高举金樽贺华章。
敬畏历史、尊重历史
柳邦声:
《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中大量的史实和数据势必将作为史料和证据被社会各界广泛引用和采纳,作为第一卷的编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回顾整个编写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中,也深感编写历史首先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要基于史料广采众议、多方求证。
《中国远洋海运发展史》第一卷主要记录中国远洋运输事业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发展历程,这段历史相对比较久远,许多亲历者年龄偏大或已经不在了,史料成为还原历史真相的首要依据。例如,“光华”轮接船人员数量不同有关资料中有不同的记载,为此,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将《远洋局大事记》等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比对,从中确定了中外船员的确切人数为57人。广采众议、多方求证对于历史的编写也同样重要。“光华”轮原来的船名,中远档案记载为“玛丽安娜”,但网上及老干部回忆应为“高原公主”。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征集线索,明确了“光华”轮由“高原公主”“玛丽安娜”“斯拉贝”最终到“光华”的演变过程,“光华”轮原船名得到确认。在“光华”轮的首航典礼、首航的时间及参加人员的确定上,也是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对当事人的访谈等方式,最终才得到确定。
跨越时空的三场对话
林于暄:
编史的过程首先是和编纂组各位老师的对话,组里的老师们平均年龄接近60岁,之所以是接近而不是超过是因为被我“拉了后腿”。有了这种年龄差,对话可以很温情,比如70多岁的龚浩明老师见面就喊我“小可爱”——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被一群“老宝贝”呵护的感觉当是这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有的时候对话也很激烈,比如与对细节严谨较真的柳邦声老师观点相左时;有的时候会很励志,比如在我加班到深夜内心崩溃时,相熔钢老师打来的慰问电话。在共事的一年中,我亲眼目睹这位待人温和、内心倔强的长辈每天5点起床上班,夜深了才回家,一周工作7天无休。
编史的过程同样是和历史前辈的对话,“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曾是我孜孜求索的目标。当读史变成写史,终于让我可以捧着前辈亲笔书写的文稿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离前人越近,内心便多了一份敬畏。我也曾在夜深人静艰难地识别益丰船务创始人程丽川先生在大病之中写下的70页近乎遗嘱的自述,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和对远洋事业的不悔追求让我潸然泪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时空为界。对我而言,编史是一场跨越空间、时间的心灵洗礼。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感受前辈筚路蓝缕开拓远洋海运事业的不易,又在与今人的对话中,感受到新一代中远海运人血脉中对于远洋海运事业的情结和优良基因的传承。编史的过程也是自我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我背负着责任,书写着中远海运人的荣光,这笔墨写在了纸间,也刻在了自己的心上,每往前一步,都是成长。通过这段宝贵的经历,当今天我静静地坐下和3年前的自己对话,我看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写史,当需经得起推敲
朱文樵:
在编写大事记第一条时,我便出现了疑惑。最初我写下:1997年7月1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在上海扬帆起航。同事便提出为什么不是7月2号,因为这天,集团召开成立庆祝大会。为什么不是8月18日,因为这天,集团举行成立庆典活动。
成立时间,看似只有一个数字,考证起来却是颇费心力的。中国海运到底哪一天成立?带着疑问,我与编纂组同志一头钻进了档案室。
1996年5月31日,交通部向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出《关于组建中国海运集团的函》,提出组建中国海运集团的建议。同年11月4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同意的批复。中国海运集团筹备组于1月3日上午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筹备组工作期限为1997年1月1日至6月30日。1997年7月1日,中国海运集团总部员工步入新集团大楼地址正式办公。同年7月2日,中国海运集团召开成立大会;8月18日18时,在上海市银河宾馆举行成立庆典活动。上面的几个时间点均可视为成立的时间,可是第一天正式办公的时间,与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纪念日等历史时间重合,更有意义也便于纪念,所以确定7月1日为成立时间或更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