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天地学思同远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船员生活空间相对封闭,内部交流频繁,船员的相互关系对彼此的工作、生活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性相近,习相远”,这里包含着对人性的高度概括。“习”指的是人的习性,是后天习得的,如:思想、习惯、信仰等,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而“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是人作为同一个物种而共有的,如:情绪、需要、感情等,是相通的。人性的差异往往衍生出责备、歧视、强迫等心理暴力。非暴力沟通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人与人之间撇开习性的差异,撇开职务、年龄、思想等的差异,在本性层面进行心灵沟通,避免了很多分歧和不快,达到情理相通、和谐相处的目的。
设想某种情形来具体分析。比如,甲带领乙要保养一台设备,乙是个慢性子,甲可能会这么说:“你别老是磨磨蹭蹭的,让我急死了。动作快点!”这样的话语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表述者经常是脱口而出。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话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你别老是磨磨蹭蹭的”,这是甲的评价,不具客观性,而且带有抱怨的成份,容易引起乙的不满。中间是“让我急死了”,这是甲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归因于对方的行为,这种归因是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现代心理学认为,A事件发生后,甲出现某种心理反应,但导致甲出现这种心理反应的原因并不是A事件,而是甲对A事件的态度。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会引起不同的人不同的反应。甲最后说:“动作快点”,这是命令。非暴力沟通强调,讲话要避免责备、抱怨、讽刺、命令等任何可能引起对方负面情绪的方式。
在这种情形下,甲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说呢?他可以这么说:“你拿工具花了十分钟,我担心时间不够。我俩上午要完成这台设备的保养,你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拆解吗?”这样讲话与之前的有些什么区别呢?我们来仔细分析。非暴力沟通把话分解成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些要素在第二种表述当中都齐备了。首先,“你拿工具花了十分钟”,这是甲对事件的观察和客观表述,没有带上任何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评价,让乙无法反驳。而第一种表述中“你别老是磨磨蹭蹭的”,这是主观评价,而且“磨磨蹭蹭”这种模糊字眼见仁见智,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抱怨将会引起乙的不愉快,他即使不说出口,也可能在内心反驳。第二是感受。“我担心时间不够”,这是甲告诉对方自己内心焦急。注意,不能在“我”字前面加上“让”字,那样等于是把自己的焦急归因于乙的行为,是错误的归因。第三是需要。“我俩上午要完成这台设备的保养”,这是工作要求,也是甲的心理需要。非暴力沟通要求表述者把内心的需要清楚的表述出来,让对方知道。第四是请求。“你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拆解吗”,这是请求,清楚而准确。类似“动作快点”这样的表述太模糊了,让对方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如果按照职责分工,甲或许可以命令乙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拆解。但是非暴力沟通拒绝命令,讲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第一种表述下,乙可能会带着负面情绪工作,甚至会故意再磨蹭一点。而在第二种表述下,谁还能够拒绝呢?
一个人要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养成的。因为讲话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而要改变必然需要一个过程。非暴力沟通不仅适用于同事、亲人、朋友等频繁交往的人群之间,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涵养、沟通能力和人格魅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船员长时间不能登岸的情况下,我们倡导非暴力沟通,引导船员将心比心、说话和气、与人为善。通过开展谈心交流、健身娱乐等活动,及时化解船员的各种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开开心心工作,高高兴兴公休,这是每名船员兄弟的心愿。
(作者分别系中海渤海轮政委、实习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