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运的“三次保煤战”(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0-08-21
作者:
字号:[ ]

  史海浮沉

  在新中国建设的三个重要历史时刻,上海海运局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打响“三次保煤战”,为上海、华东地区和全国经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这“三次战役”时间不同,但目标任务相同,且“战役”规模一次比一次大,都是为了支援和保证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民生之需。

  第一次“保煤战”:解放之初冲破封锁,不惧牺牲抢运煤炭,保上海生存

  上海解放初期,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美帝支持下,对上海进行破坏、抢劫、封锁和轰炸,致使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南北航线中断,上海的航运业近乎瘫痪,经济建设和民生之需遭受严重困难。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所掌握的煤炭储存量仅能供应7天,粮食和棉花到了枯竭的地步,粮食只能供应市民食用半个月。私营纱厂的棉花只够10余天的消耗,老百姓需要的日用煤也告急。正如陈毅市长所说:“工厂要关门,工人要失业,物价要高涨,市场要冷落,税收要减少,生活更困难。”

  1949年6有10日,上海海运局(当时尚称招商局)召开第一次业务会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恢复航运,保证上海市煤炭、粮食供应;要求全体员工坚守岗位,认真工作;要求一切船舶注意避开吴淞口国民党布设的水雷,以策安全。从1949年6月1日到20日,上海海运局广大船员在军管会航运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不懈努力,坚持江海运输,艰难地将50多万吨煤炭运到上海。

  1949年7月2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粉碎敌人封锁,为建设新上海而斗争》的社论。上海海运局坚决执行党的方针和要求,针对当时艰难的航运条件,毅然决定:船舶实行夜间航行,白天停航隐蔽。广大船员有令必行,想方设法运输上海急需物资。到1949年冬,上海的煤炭存量已达20万吨。此举不仅稳定了上海市场,而且有力地粉碎国民党妄图将上海变成“死城”的阴谋。

  第二次“保煤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断航,抽调主力运煤,解上海燃眉之急

  1973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工厂不能正常开工,全国不少煤矿有的停工停产、有的半停减产,煤炭供应量大幅减少。当时,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均主要依靠上海,上海的经济建设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那一年,上海市存储的煤炭仅可维持5天的供应。

  1973年11月,上海海运局党委根据市领导关于保煤运输的紧急指示,立即召开机关部室和基层负责人会议,研究应急措施,决定从57艘散货船中抽调28艘船(占当时全局干散货船总吨位61.2%)投入抢运煤炭任务。经过努力,显见成效,到当月末上海市煤炭存量比10月底增加20%,缓解了上海市用煤紧张的状况。

  此后随着复工复产,煤炭产量有所增加,虽然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但鉴于航运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上海海运局广大船员在半军事化管理之下,发扬了海员吃苦耐劳的传统,保持“动乱中不断航”,坚持做到船照跑、货照运。当时,上海的用煤主要来自开滦煤矿,大量的煤炭正是由上海海运局的船舶通过“北煤南运”运输通道从开滦源源运到上海。从此,上海海运局成为上海和华东地区能源运输的主力军,国民经济建设先行官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三次“保煤战”:改革开放成立专业公司,多装快运,确保上海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起飞,上海以及邻近地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用电量急剧增加,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发生了影响国计民生的“煤荒”。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初,上海煤炭供应缺口达到惊人程度,库存量只有几个小时,各行各业频频向上海市政府告急,许多工厂因缺煤,一周中只能“做五休二”或“做四停三”。上海市燃料公司营业厅更是人满为患,大家排着长队等候开票以获取煤炭额度。

  当时,华东地区所需煤炭30%在上海港中转,而煤炭的主要运输也是由上海海运局船舶承运的。为改变煤炭紧缺状况,支援上海及华东地区经济建设,上海海运局在交通部支持下于1988年8月成立了专业运输煤炭的第一货运公司,拥有船舶56艘,运力140余万吨,其中万吨以上运煤船41艘。上海海运局充分发挥船多运力充足、调度灵活和船员吃苦耐劳优势,发起了保煤运输,几十艘船舶日夜航行在秦皇岛、青岛、连云港和石臼所等北方港口到上海港的煤炭运输线上,担负起上海市和华东地区80%以上的煤炭运输任务。

  1988年11月,运到上海的煤炭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7%;12月煤炭运量继续上升,又比上年同期增加50多万吨。上海市燃料公司从全国千方百计争取到的几十万吨计划外的煤炭也全部及时运到上海。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虽然煤炭运输量明显增加,但上海市煤炭需求仍然形势严峻。12月23日,上海海运局召开“保煤运输动员大会”,时任上海市副市长顾传训受市政府委托出席大会,发出了“多装快运煤炭,确保上海经济发展”号召,并向当年单船完成煤运量100万吨以上的“振奋2”“振奋3”“振奋 4”“振奋 8”“徐州”等 5 艘船舶颁发“运煤先锋船”锦旗。

  1988年12月24日14时许,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带队登上停靠在董家渡煤炭码头的25000吨级华北轮,看望慰问奋战在煤运第一线的船员。朱市长刚到舷梯口,就主动伸手和船员们握手致谢。在简朴的会议室里,朱镕基工工整整地在航海日志上签名留念。在听取时任上海海运局局长蔡国华和华北轮船长王琮介绍抢运煤炭情况时,朱市长先后两次带头鼓掌,他要求:“你们要多做些思想工作,要使家在上海的船员知道,多运煤,也关系到自己家庭的切身利益;要使家在外地的船员也了解,多运煤就是保上海,保上海就是保全国,上海稳定了全国也就稳定了。”临走前,他高兴地与华北轮船员合影留念,还走上甲板,来到正在卸煤的货舱口观看卸煤过程。

  1989年2月6日大年初一上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登上了停靠在老白渡的振奋5轮慰问。当年3月,在庆祝上海海运局建局4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又亲笔书写了“发展海运,服务四化”题词,并转告全体煤运船员,要竭尽全力搞好保煤运输。

  1990年1月4日,上海海运局在市府礼堂召开保煤运输表彰动员大会。会上,船员代表宣读了12艘年煤炭运量突破百万吨的船员精心制作的一封“运煤先锋船致朱市长的信”,信中说:“一年来,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想到您的嘱托,想到上海人民的期望,想到党对我们海员工人的关怀。尤其是在去年春夏之交的动乱时期,我们全体船员坚决响应您的号召,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保证了海上运输线的畅通,为稳定上海,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此信请参会的顾传训副市长转交朱镕基市长。事隔3天,市政府转来了朱市长1月7日亲笔书写的致12艘“运煤先锋船”感谢信,信中说:“你们作了大贡献,创造了历史的业绩。”这是他任职行政官员以来第一次给企业亲笔写表扬信。1992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仍然十分关注上海海运煤炭运输情况,专门委托时任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带队到上海海运现场办公。

  在1989-1993年的5年保煤运输中,上海海运局40余艘万吨轮、3600多名煤运船员“以苦为荣,无私奉献”,奋勇前进,多运煤、快运煤,日夜不息地来往于南北港口间,将上海人民和经济建设急需的煤炭运抵上海,其中作为运煤主力的第一货运公司累计运煤就多达18378.9万吨,年均3675.78万吨,约占上海海运局年运煤总量的85%。1993年上海海运有20艘船舶年运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全年运煤量达到4901.7万吨,为改变上海煤炭紧缺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1949年5月上海解放,招商局回到人民手中,至1997年7月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成立,再至2016年2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组建,迄今70余载,“蓝色基因”传承,光荣传统弘扬,企业更有担当、更有新作为,为全国的能源运输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将继续为之奋斗前进。

  【作者单位:上海中远海运(退休)】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