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码头
我的恩师李国章先生是福建莆田人,根却扎在了上海。1957年,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古汉语,大二就参与学校师生集体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62年,先生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被评为“五好战士”。1964年春,先生转业回到上海,在交通部上海北方区海运管理局局长办公室当秘书,“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下放到中学任教。受父亲影响,我3岁开始识字,小学2年级开始阅读长篇小说,上了中学喜欢《诗经》《歌赋》及古诗词。而上中学时恰好是李国章先生做我们的班主任,他的渊博知识令我如鱼得水,我如饥似渴地从先生那里汲取知识。
先生教书很有特色,操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读课文、解释词语、翻译文言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还特别喜欢批改我的作文,字里行间帮我推敲、斟酌,令我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不光是教书,先生还育人,平时在生活上处处照顾着学生。记得学农时,他从衣食到住行,可以说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生怕我们冻着饿着。中学4年级时我们分科分班,我进了理科班,但在语文方面仍然得到了先生的教诲,最终考取了复旦大学。我走进大学校门时,先生也离开了中学,调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真要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平生能遇到这么好的恩师!
此后,我与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到新年来临,我们都会互寄贺卡。先生得知我从事特殊环境的生理学研究,并经历过高原、沙漠、潜水等生存实验,便鼓励我写一本当时国内缺乏的探险书籍,并积极帮我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的第一本著作《遇险求生技巧》顺利出版,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
1994年,先生挑起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职责的重担。在他主持下,出版社历时8年完成了《续修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这是一个大型项目,全书1800册,每册平均有700页,整套书页数多达250万页。平均每册厚度达4厘米,如果将全书竖立,高度可达70米。最辛苦的是基础工作,8年时间里有6年半是查阅资料。出版社编辑们奔波于国内100多个图书馆、博物馆和民间藏家之间,还与海外图书馆和私人藏家取得联系,查阅图书15000余种。如史部的《历代地理指掌图》原拟用国内所藏最早的明刻本,但经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此书存有南宋初刻本,现存日本,其中不仅有明刻本没有的重要标记,所绘水系、行政区界以及海水波也均比明刻本为佳,所以最终采用了宋刻本为底本。有些书稿由于著录有误,或书名不完整或藏馆不详,往往需要查找十几家藏馆才落实底本。此外,古籍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常常会出现缺卷残页等情况必须进行配补。据统计,《续修四库全书》因配补而用的图书就达到1800多种,补配约12000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管中窥豹。2002年5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续修四库全书》出版座谈会,会上陈列的全套《续修四库全书》摞成一座厚重高大的书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盛赞《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是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盛举,对保存、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续修四库全书》后来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李国章先生还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先后主编了《中华学生文化百科词典》《青少年传统文化小百科》等,为中国未来一代的成长倾注了心血、寄托了希望。
先生生性洒脱,退休后时常外出旅游,有好的照片会发微信与我同乐,也经常回出版社“娘家”看看。如今,老先生虽已耄耋之年,身体依然硬朗,仍笔耕不辍,去年我还收到了先生寄来的新书《双晖轩集》,收录了先生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表达了他对前辈的怀念、对同仁的热忱、对工作的敬业,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小结。
教师节到了,谨以此文表示对恩师的挂念之情。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集运(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