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然
按民间说法,立秋就该是秋天的起点了。可在气象意义上,从立秋到九月底前后还属于炎炎夏日。不过,秋天毕竟已悄悄走来,暑热未消时寻找秋意,还是别有一番意趣的。
不必说茭白、小白菜、西蓝花、胡萝卜、莴笋、菠菜、甜椒……种种秋季鲜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也不必细数那葡萄、龙眼、黄桃、梨、苹果……秋令鲜果堆积如画、甜香四溢。当然,还少不了抬头可见“七月八月”的一天“巧云”:天空是真正的碧蓝,云彩飞动相逐,有时层层叠叠,变幻奇异,任人联想。
正午前后的阳光,甚至胜过盛夏时节的毒辣,光照格外刺眼。但背光处的阴影浓郁而生凉,让明暗对比特别强烈。有月的晚上,月轮一定格外皎洁,那光柔和、带着些许绿色,给大地、楼屋、树梢涂抹上水一样的清凉。入夜之初,风尚有些热,渐渐地,和着草叶芬芳,便送来久违了的干爽。
街边、绿化廊,满目树色还显得郁郁葱葱,一如盛夏。入林穿行漫步,却发现不少叶片已经泛黄。一天天过去,就会见到纷然的落叶了。桃、柳、玉兰……满枝翠叶,为春天增色,为炎夏送凉,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渐次枯黄、老去。初望我喜爱的香樟树,枝头的绿叶还满是清嫩鲜亮的,风掠过时,却飞下不少干黄的枯叶,偶尔还掉落几片鲜红、亮闪闪的叶片。河中的芦苇、荷叶也已经枯黄,不管风是否吹动,河流总是那么舒缓、从容,多日的风雨激荡,冲刷沉淀,水格外清冽。岸柳丛中,我看见一名皓发老者静静端坐,凝望流水,已经干涸的双眼,在冥思中变得清澈透亮。
风过树林草丛,沙沙声格外悦耳,风鸣林更幽。鸟声脆而婉转,不像湿闷的夏日那么慵懒。即使在阳光暴晒时,蝉鸣声也不那么聒噪了,而是柔弱、细长,许是夏热高歌后的袅袅余音吧?到夜晚,它们还会细鸣,但却由蟋蟀、金铃子、油蛉等各色秋虫主持了野地晚会。人语声也感觉非常独特:入耳清晰,又带着悠远绵长的回响。那天黄昏,我在柳树桥头听两个女孩对话,谈的是工作,话音清脆甜美,在河面、林间回环、飘荡。我陶醉之下,神回离开不久的工作岗位:繁琐、紧张,却是春天的鼓乐、夏天的欢歌!
我国古代诗人吟咏秋天大都是凄凉悲切的。欧阳修写秋声,那样惊心动魄,把秋天的萧瑟、悲凉凸显到极致。其实,秋天是美妙的:明净、柔和、舒心、悠远,更为难得的是一分澄清、宁静。诗哲泰戈尔以秋叶象征静美;俄国作家普里什文说:“心越静,便越能看出和评断生活的动。”炎热时节寻找秋天,正是在火热、快速的工作生活律动中求取一分澄净,多一些反思,滤清杂念,澄明心境,以利奋进。寻找秋天,还因为她是最有韵味的季节。古人见落叶,顿生悲秋之情。其实,不管落叶还是枯草,都是美的纪念,是万物来年复苏的滋养。正如日本影片《人生果实》中反复旁白的:“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稳定地生长”。经过春雨浇淋、夏阳烤炼,在秋的静思过后,我们将所有失败、成功、落寞、喜悦当作秋叶收集、拾藏,滋养新的生机,多一分醇厚、成熟,勇攀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财务(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