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码头
“叮……”手机微信响了一下,提示有新信息进来。我拿起来一看,是梁老师在我们高中文科班同学的微信群中发了他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最新作品,已经写到第15回了,不知还打算写多少回。这位80岁的可爱老头日常奔波于香港和广州,见见亲朋,照顾一下两地的房子,平时除了看书就是写作,然后发到他教过的各年代各年级的学生微信群中供大家阅读提意见,间或就其中的情节和内容师生们一起讨论一下,乐此不疲。
忽然就有一丝感动涌上心头,当年梁老师在学校教导我们的点点滴滴,仿佛一下子都涌现在眼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所在的高中是全省最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是一流的。当年的我们在校园里意气风发,学风优良,不仅埋首于书海中,更与老师、同学频繁互动研讨。40多岁的梁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正是年富力强、为事业拼搏的时候。他爱生如子,对我们这些大部分离家寄宿住校的同学们经常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谁有个头疼脑热不开心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但在我们的学习上一向严格要求,从不“放水”。他的教学思想比较先进,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倡导“分享学习”。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的文言文翻译题目太难,全班有三分之一没答对,我却拿了满分。他在公布答案时,就拿了我的卷子来分析。此举对我是一个大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则是很好的激励,比起单纯讲标准答案的教学效果更好。至于将同学中的优秀作文“贴堂”,让作者自己在全班朗读和发表写作感想,也是他常常采用的教学高招。我是这一高招的受益者,受了几次鼓励之后,不仅敢于在同学面前演讲了,更在内心里埋下了热爱写作的种子,后来得以考入本地最好的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约正因为有了这位慈父般的严师,我们这个文科班的同学研讨风气很浓,有了好的作文愿意拿出来分享,若有分歧也能够大胆直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并不因为学习上有不同意见争辩到面红耳赤而失了同学间的和气。高中三年,我深受梁老师和同学们这种民主学风的影响,以至于在大学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做人做事的风格都烙上其深刻印记。
算起来,自己并不是一个关心老师的好学生,毕业那么多年,却只是在几次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时见过梁老师。眼见老师昔日的帅气容颜不再,文质彬彬的儒雅之风却未改,感慨之余又颇觉欣慰。真要感谢当今这个信息化、智能化发达的新时代,让同学们在线上能够重温旧日校园生活,继续围绕在老师身边,随时都能请教老师,拜读老师新作,学习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总是难忘。谨以此文向梁老师和天下为人师表者致敬。
【作者单位:广州中远海运】
◎ 篆刻/戚振辉【退休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