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浮沉
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起步几乎与美国集装箱运输同步。1956年,全国航务会议决定,在全国水运系统逐步推行集装箱运输业务。同年4月15日,交通部颁发《沿海集装箱货物运送试行办法》,明确先利用铁道部的集装箱,在铁道部和交通部试办的集装箱货物水路联运中进行。1956年5月24日,在上海—大连水陆联运线上,上海海运管理局“和平18”轮在大连装载了从沈阳经铁路装运来的20个铁路集装箱,转运到上海。这是我国沿海船舶首次集装箱运输。当时我国铁路专用集装箱仅为2.5吨,铁木结构,为半屋脊型箱顶,在运输中只能放在甲板上,而且不能箱上加箱;且箱子装船后,船员需绑扎加固,严防航行途中移动。很快,铁路集装箱因不适合水上运输而被淘汰,再加上当时港口没有配套的装卸设施,且统一规格的海运集装箱也没有生产出来,又没有专用的集装箱船,因此,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业务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那时在欧美的一些先进国家港口,集装箱运输已经很普遍,港口停泊的船舶也以万吨级集装箱船居多,装卸效率高。我国远洋船员见了往往很感叹:“眼见大船靠岸,第二天醒来,船已经不见,原来是卸完货又装满货,开走了。”相比之下,从中国开来的都是杂货船,装卸速度远不及集装箱船,停泊时间长。为此,我国开始集装箱远洋运输的追赶历程。
1973年9月开始,中远总公司、外运总公司、外代总公司与日本新和海运株式会社、日新运输仓库株式会社合作,使用5吨小型集装箱在上海、天津与日本的横滨、大阪、神户各港之间进行国际航线上的集装箱试运,这是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早期尝试,试运是采用杂货船捎带集装箱的方式进行的。试运工作至1975年底,中日双方共派船89班次,载运2399箱,运货7503吨。与此同时,中远上海分公司“风雷”轮也在上海—日本航线上以普通杂货船试运2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1977年12月,杂货班轮“丰城”“盐城”两轮又在上海至日本航线上试行装载20英尺集装箱运输。
刚开始,中远公司装运集装箱的船舶是多用途船改造而成,土法上马,即在货仓和甲板上焊接上很多箱槽及铁环,用来放置和固定集装箱。当时,我国的港口没有专用集装箱起重机,装载集装箱使用的是传统的鹤嘴式吊式起重机,箱子起吊后晃晃悠悠,必须由人工对准位置后才能放下。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中远公司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起步运作。
1977年,交通部水运局安排上海港机厂为中远试制和生产20英尺规格的远洋干货国际标准集装箱200个。1978年3月,中远公司开始陆续从日本租用集装箱,到7月份止,共租用700个集装箱。当时中远总公司共有12艘能装载200个集装箱的船舶,合计一次可运2000多个集装箱。
1977年12月,中远上海分公司自德国购入1艘7000吨小型半集装箱船,命名为“平乡城”轮。该轮甲板上最多可装载70标准集装箱,舱内可装载107标准集装箱。1978年9月26日,“平乡城”轮装载162个集装箱自上海港十区码头出发,于10月12日和15日分别到达澳大利亚的悉尼港和墨尔本港,并于11月12日返回上海港。开航时,时任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到码头送行,抵达澳大利亚后,受到港口当局、商贸界友好人士及我国驻澳使馆人员热烈欢迎,上海《解放日报》、悉尼《每日商业新闻》以及澳大利亚电视台等中外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平乡城”轮的澳大利亚之行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航线的正式开辟和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开始,拉开了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序幕。
为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学习国外集装箱运输的先进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中远公司聘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传授集装箱运输管理经验。1978年10月,丹麦宝隆洋行专家组抵达中远上海分公司,就建立集装箱运输管理体制提出一系列建议,并提供了当时国际集装箱运输最新的资料,使中远公司及时了解当前世界港口和航运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丹麦专家还针对中澳航线集装箱运输业务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传授有关技术,初步建立集装箱运输的程序和体系,对中远公司刚起步集装箱运输业务起到了促进作用。之后,交通部确定把开展集装箱运输作为远洋工作和港口建设的重点。由此,中远总公司正式开始兴办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我国远洋集装箱运输迎来大发展时期。
【作者单位:青岛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