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热炕头

发布日期:2020-10-16
作者:
字号:[ ]

  心灵港湾

  十月过后,北方的天气就变得分外寒冷。这个时候,城市还没开始供暖,躺在家中冰冷的床上,听着室外断断续续的风声,我不由自主地思念起老母亲来,回忆起当年暖和的棉被窝、温馨的亲情,想起了老母亲为我烧的那暖暖的东北热炕头来。

  火坑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不低:炕中烟道畅通,就火旺炕热;烟道不畅通,烧火时不但会倒烟,炕也不热。小时候,我居住在大连的农村,一到冬天特别冷,农村没有生炉子取暖的条件,烧火炕就成了我们唯一取暖的方式。在那寒冷而漫长的冬季,老屋就是全家人主要的活动场所,火炕成为一家人的活动中心,在炕上铺着芦苇席子和厚厚大棉被就构成了最简陋却质朴的家,也同样构成了我最温暖的成长记忆。

  清晨,母亲总是第一个走出温暖的被窝,迎着寒风忙碌起来,父亲也跟着开始了辛勤的劳作。母亲做好早饭,把炕也烧得热热乎乎,一家人就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到了晚上临睡前,母亲还得添柴烧炕。烧炕也很有讲究:烧得多了,烙得人睡不着觉;烧得少了,后半夜又冰冰凉,常常能把人冻醒。母亲先把包谷秸秆塞进炕洞里点燃,然后加上大豆秸等碎草屑,关上炕门。明火熄灭后,从烟囱里不紧不慢地升起一缕缕青烟,一直会持续到后半夜。这样烧的土炕保温时间长,温度舒适恰到好处,实在让人喜欢。

  那时家里穷,家人单薄的着装难以抵御寒风的侵袭,手脚经常会冻得失去知觉,有时会生冻疮。放学后,我们几个孩子总是急急忙忙赶回家中,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上炕,暖和一下冻僵了的手脚。我们坐在炕头,一边享受着火炕带来的温暖,一边读着书或聆听母亲和风细雨般的教诲,一种温馨而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那时家中没有电视,但我们从未觉得生活单调。晚饭后,一家人总会围坐在热炕上,有时乡邻好友来串门唠家常,听着父亲讲不完的奇闻轶事,有时母亲也会说出几个谜语,大家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家的热炕头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暖暖的冬天,给了我一个暖暖的童年。

  初中刚毕业,我想去当兵,没有念过几年书的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儿啊,咱念完了高中再去当兵。”现在想一想,真得感谢母亲当时的决定。再后来,我上了高中,毕业后如愿参了军,睡过铺着稻草垫子的通铺,也睡过部队宿舍的木板床。那些岁月里,每当冬天深更半夜冷得瑟瑟发抖时,我总会想起那虽然贫穷却充满温馨的老家,想起母亲那暖暖和和的热火炕。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公寓,即使在凛冽的寒冬中,母亲再也不用在每个日升月落时添柴烧炕了,但时至今日,我对那一方热炕仍然充满眷恋。老家的热炕头给了我童年的温暖、青年的祈盼、中年的幸福,让我在失意落寞不胜唏嘘时心有慰藉,让我游子在天涯、月圆人无眠时胸口温热。年逾不惑,一方热炕忆往昔,那些悄然溜走的时光涌上心头,儿时穷困艰辛,灯下苦读十年寒窗;青年壮志报国,军旅生涯岁月峥嵘;中年的自己宁静淡泊,家庭美满,而母亲早已青丝染霜,步履蹒跚。

  现如今我成为中远海运船员队伍中的一员,母亲也已过80岁了。虽然母亲身体远不如从前,但每次打电话时,都会听到她的叮嘱“在船上冷不冷?”“在船上伙食好不好?”“在船上和大家的关系处得怎样?”……真正印证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看着岁月在她面庞犁出的沟壑,仿佛缓缓地诉说着那方热炕头的故事,我不禁感叹,把爱和世界都给了我的母亲老了,为我牵肠挂肚、视我为生命的母亲老了!我永生难忘老家的热炕头,也会永记父母双亲的寸草春晖。

  【作者单位:远贺湖轮】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