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鉴真精神

发布日期:2020-10-16
作者:
字号:[ ]

  艺海拾趣

  去岁末,正值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缔结40周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示了唐招提寺珍藏的“金龟舍利塔”等与鉴真相关的国宝级文物,以及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1908—1999年)为寺中供奉“鉴真和尚像”的御影堂绘制的68面隔扇画。记得我年轻时,中日轮渡公司刚刚创建,鉴真轮正式启航,上远公司的《海员之友》杂志约我写过有关东山魁夷隔扇画的鉴赏文章。限于当时条件,手头依据的只有一本印刷精美的日本原版进口画册。几十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想看一看这些惊艳全世界的经典巨作的原貌。我知道这事很难,即便在奈良唐招提寺,展存这些画的御影堂一年里也只开放4天:6月6日鉴真大师诞辰前后3天以及中秋节当天。想不到,东山魁夷先生这68幅隔扇画作和其他珍贵文物竟然来上海展出了。

  鉴真是唐朝的佛学大师,名满天下,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担任主持。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应日本友人之邀毅然东渡扶桑,弘扬佛法,然而多次遭遇诬陷,东渡所载之舟又屡屡触礁沉没,弟子相继离世,竟至自己双眼失明……经历如此众多人生重击,大师依然坚忍不拔,历经10余年,第6次渡海终获成功,于天宝12年(公元753年)12月20日最终踏上日本国土,除了光耀佛教,亦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资料显示,唐招提寺御影堂里保存的是鉴真圆寂后弟子根据其容貌塑成的干漆像,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1980年和2010年,鉴真坐像曾两次回到故乡扬州等地省亲。

  1971年,东山魁夷应唐招提寺的盛情邀请为鉴真大师坐像御影堂创作隔扇画。他遍访日本东海沿岸各处写生,仔细观察描摹大海的种种姿态情景,倾心谛听海浪起伏的旋律,慢慢细致地将胸中澎湃的海景付诸笔端,呈现于纸上。这次在上博,我一走进展馆就获得一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展厅布置亦仿照御影堂内的空间来陈设,巧妙分割为五个空间,依序陈列了《涛声》《山云》《黄山晓云》《扬州熏风》等5个主题的68幅巨幅隔扇画,显得渺远而空灵。东山魁夷的画风淡雅素静、滋润苍秀,却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组画《涛声》中海水的颜色宛如翡翠,画家以日本东海里掀起滔天巨浪撞击礁石时的情景为主题,用细腻逼真的笔触描绘出大海的层层碧波以及汹涌波涛所激起的雪白浪花,色调素朴简淡却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画幅一边为巍然挺立的巨型礁石,石上一树青松迎风傲立,面对千百年风霜雨雪的冲击,体现出毅然与坚韧,以此来象征鉴真大师的崇高精神,真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组画《山云》则以细致而恢弘的笔墨描绘了初夏时节雨过天晴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烟云缭绕的奇美景象。至1975年5月,东山魁夷终于完成隔扇组画巨作《涛声》和《山云》。画家一番苦心孤诣,意在表现鉴真大师心怀弘扬佛法虔诚志向以及刚刚登上日本列岛那一刻的强烈感受:虽已双目失明,耳畔却响起了清新海涛的热烈欢呼声,同时也分明感受到了飒飒海风与烟岚润气拂面而过的那种体贴和温柔。我在曲径通幽的展厅里步步向前,展现眼前的画幅依次是《黄山晓云》《扬州熏风》和《桂林月宵》。望日月而思之,见星辰而念之,遥对星月祝平安。东山先生创作这三组巨画,描绘的都是鉴真和尚的故乡中国的风景,旨在为大师排解抚慰日日夜夜刻骨铭心的乡愁。此次展览还有描绘鉴真东渡壮烈人生的《东征传绘卷》、金龟舍利塔等日本珍贵文物,还有赵朴初先生精湛的书法作品……

  几十年来,中远海运的鉴真轮、新鉴真轮、苏州轮来往于中日航线上,为促进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5月,新鉴真轮就曾运送新鉴真大师坐像去日本奈良;而这次展览中所有珍贵文物也都是由新鉴真轮运抵上海的。2020年10月10日,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新鉴真轮又将这些珍贵文物平安运回日本,途中船员们千方百计提供了全方位优质服务,为穿越1200余年的唐代鉴真东渡佳话、续写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民间友好往来新篇章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上远公司(退休)】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