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0-11-07
作者:
字号:[ ]

  史海浮沉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经70年了,如今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大都是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了,每当他们回忆抗美援朝那场战争,他们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女战士的淬炼

  84岁的志愿军老战士董翠玲曾立过军功。1950年12月,还是中学生的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满怀激情,毅然放弃期末考试,加入了志愿军行列。

  一列满载志愿军新兵的列车驶进沈阳车站,不久又从苏家屯驶向安东(今丹东),在一个不知名小站停了下来,从未出过远门的董翠玲觉得已经离家很远很远了。在志愿军第66军留守处给新兵换上新军装。军装裹在董翠玲身上显得肥肥大大,尽管如此,她还是非常兴奋。这些新战士是不久前从大连入伍的中学生,在这里进行了简单的伤员救护培训,作为卫生员时刻准备开赴战场。安东与朝鲜的新义州只有一江之隔,经常听到鸭绿江对岸的炮声和防空警报,看到米格飞机和敌机在空中交战,部队每天都要防空,战事显得非常紧张。

  1951年上半年,部队回国整休,准备二次入朝作战。这些中学生参加了护训队学习,随后被分配到军、师等单位。董翠玲所在野战医院的病房就设在村民家里,一盘土炕就是病床,一盏高台油灯就是病房的照明。董翠玲第一天当班,负责护理6名伤病员,其中有一名患肠伤寒的战士,因肠穿孔大出血,生命垂危。医院的曹日新医生是O型血,他来不及多想,捋起袖子用注射器抽出自己的血,直接给那名战士输血。曹医生后来也传染了伤寒,可当时情况,真的顾不上这些了。到了晚饭时间,班长郁兴让董翠玲先去吃饭。她回来时,看到大家已经走出了病房。郁班长叫住董翠玲,吩咐她到屋里把小油灯和便桶拿出来。董翠玲只身推门走进堂屋,屋子里安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她小心翼翼地从灶台前的小窗户向里看去,那名伤病员被被子盖住了脸,一动不动,她意识到这名战士已经牺牲了。她下意识地向外跑,却被班长叫住了:“你赶快进去,把屋子打扫一下,然后把油灯和便桶拿出来。”“我,我……”董翠玲有些犹豫,她毕竟刚满15岁,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现在是你当班,你不去谁去?!”老班长很坚决。董翠玲壮着胆子,心里默念着:“我是志愿军了,不是中学生。”返回屋里,打扫抢救后留下的废物。事毕,她一手拿着油灯,一手拎着便桶走了出来,老班长在屋外一直等着,看她出来,给了她一个鼓励和赞许的目光。

  这是董翠玲参军后第一次接触到牺牲的重伤员,后来她意识到,那一次老班长是有意让她回避不忍目睹的抢救场面,又有意安排她独自进屋打扫收拾,既是对她的保护也是对她进行锻炼。经过这一关,董翠玲克服了恐惧心理,胆子也就大了起来。从那以后,董翠玲觉得自己突然成熟了,很快胜任了卫生员的工作。她一个人值夜班时,拎着一盏马提灯,到各户查看伤病员情况,为伤病员送去热水和关怀,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成想,自那次难忘的经历,她从事了一辈子的军队医务工作,救治了无数的伤员患者,这成为了她一生的荣耀。

  (董翠玲退休前系解放军252医院医生)

  鱼隐山的哀鸣

  在战场上,最悲痛的莫过于亲眼看到战友的牺牲,86岁的张云水老人每每提起同学李万林的牺牲,总是抑制不住流下伤心的泪水。

  1950年底,大连中学生李万林参加了志愿军,经过培训,被分配到炮兵577团重炮营卫生所。1952底他和战友张云水被调到重炮营,随同部队第二次进入朝鲜。重炮营驻守在朝鲜东线战场的鱼隐山900高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一带的几个高地曾发生过数次战斗,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大战场。志愿军在坚守阵地时经常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根据战斗经验,战士们开始挖掘坑道作掩体,防范敌机的轰炸。

  1953年春节刚过的一天中午,鱼隐山的积雪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渐渐融化了,重炮营驻守坑道的周围失去了白雪的掩护,敌机趁机超低空飞行,对鱼隐山阵地轮番轰炸。空袭中,张云水他们驻守的坑道口左右落下了两枚炸弹,炸弹掀起的覆土将坑道口堵得严严实实,包括李万林在内的几名战士被掩埋在坑道里。

  营长赵森带人立即组织抢救。开始大家还不敢用铁锹、铁镐挖掘,恐怕伤着被掩埋人,就用手扒。直到下午3点多钟,大家的手指都磨破了,指甲流着血。赵营长看到抢救速度太慢,便下令用锹、镐快速救人。直到晚上7点后,第一个被扒出来的就是李万林,被抬出来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因为掩埋时间太长,坑道里缺少空气,李万林面色青紫,五官扭曲,身上所有的衣服扣子全被撕开了,十个手指甲也全脱落了。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这样牺牲了,张云水强忍悲痛,眼含热泪,与大家继续挖掘寻找战友。在这次轰炸中,一共有6名战士被掩埋在坑道中牺牲了。

  至今每每想起这件往事,张云水老人总是哽咽失声:“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还是幸运的,这场战争给我的印象是永远抹不掉的。”

  (张云水退休前系大连市军分区政委)

  【全文根据董翠玲、张云水二位老人自述整理,作者单位:天津中远海运(退休)】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