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婆的“一百多个馒头”想到的

发布日期:2020-11-13
作者:
字号:[ ]

  一席谈

  “外婆,我给您买了个银手镯。”近日,我在电话里欣喜地对80多岁的外婆说。她先是语气显得稍许开心,可随后音调降了下来,嘟囔道:“不要经常买呀,一个手镯能抵一百多个馒头呢。”

  外婆经历过旧社会那饥荒的年代,甚至一度靠吃树皮过活。有人认为,现在生活好了,还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过时了。可外婆并不这么认为。她经常用“过去只有过年才有馒头吃”“过去一个馒头能救一条命”等一套套老话来教育我。外婆说,庄稼种出来不容易,好日子来的不容易,要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大手大脚不是过好日子的样子。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表明了我们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深切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民情怀。

  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很多人衣食无忧,但并不能就认为奢侈浪费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不足,是导致浪费粮食现象随处可见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估计,自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粮食安全及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据估计,今年全世界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有6.9亿人正处于饥饿状态。然而,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粮食被损耗和浪费。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注: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成由勤俭败由奢,任何时候,我们过“苦日子”的作风不能丢,过“紧日子”的自觉要增强,努力去奢求俭、勤而求进。

  从我身上来说,浪费粮食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勤俭节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尚不足。要勤俭节约,在思想上要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杜绝餐饮浪费、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令节俭精神内化于心;在生活中要付诸行动,自觉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等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令节俭精神实化于行。

  在外婆眼中,馒头不单单是一种食物,更是代表着一种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馒头精神”。在我眼中,一个小小的馒头折射出来的是外婆那一代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时代一直在更迭变化,勤俭节约必然历久弥新。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散运)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