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重在“行动”

发布日期:2020-11-13
作者:
字号:[ ]

  理论探讨

  国企改革,再次吹响冲锋号。

  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简称“行动方案”);9月27日,国务院组织召开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及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9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视频会议,随后,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都相继启动相关学习培训、宣传贯彻工作。贯彻落实“行动方案”成为国有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企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推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实践的具体落实。

  “行动方案”是时间表,也是路线图;是任务书,也是施工图。“行动方案”的主要精神与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有一脉相承之处,也体现了近年来的新部署、新要求。“行动方案”的总体口径是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如何贯彻落实好“行动方案”,关键在于行动。

  增强行动的紧迫感

  “行动方案”设定的三年时间是2020-2022年,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是2020年下半年“行动方案”才出台,“三年”是不是应该从2021年开始,而不是2020年;二是为什么“行动方案”设定时间为三年,而不是“五年”。第一个问题“从2020年开始”,是因为国企改革是连续的、有步骤的。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从2019年开始启动推进“1+N”综合性改革,2020年继续深化推进,进入“行动年”“攻坚期”。国务院及国务院国资委相关会议上都强调,“行动方案”聚焦的重点就是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第二个问题“方案设定三年而不是五年”,则是充分体现了改革任务的紧迫感和时效性,同时2022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要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国企改革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做出新的判断、新的部署。

  “行动方案”是施工图而不是设计图。国企改革推进到今天,在顶层设计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整体推进、具体落实上。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抓落实、见行动”的历史新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是贯彻落实“行动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用不着等文件的层层传达,该做的就要立即行动起来,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更敏锐的思想、更敏捷的行动,快马加鞭,狠抓落实。

  加强行动的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扎实推动贯彻落实“行动方案”有很强的指导性。

  一是要结合发展规划,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跨越“十三五”收官之年与“十四五”开局时期。这种跨越,意味着承续过往、谋划未来。企业在总结“十三五”期间工作时,要认真总结改革工作的成败得失,为“十四五”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和行动参考。在编制和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时,要强化改革创新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改革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要把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要以落实“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推动企业深化改革、系统改革,真正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目标。改革要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前布局、主动作为;要保持战略定力,辨清形势、着眼长远,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是要围绕重点任务,提高改革的前瞻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聚焦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首先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五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六是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七是推动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落实落地;八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围绕“行动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抓好落实,必须既立足当前,也要放眼长远。要结合企业实际,理现状、明方向、定任务,推动改革走深走实、提升综合改革成效。切忌“胡子眉毛一起抓”,也要防止“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对按照既定目标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任务和举措,要继续一抓到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对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要坚决贯彻、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是仅限于“三年”,很多改革事项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特别是事关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要系统规划、科学谋划、统筹计划,目标设置、思路举措必须具有前瞻性。

  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的针对性。“行动方案”对三年内改革设定的目标是留有余地的,口径仍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没有全面胜利或者全面落实的话,没有“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从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考虑的。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行动方案”明确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思路,就是要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针对改革重点难点问题,针对落实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一是要突出重点。要优先抓好事关企业经营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出成绩、有特色、能推广。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对照上级下发的改革任务清单,认真梳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落实,确保做一件成一件。二是要聚焦难点。“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难点问题上来,对准短板和弱项,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要敢于寻求突破;要多方位多角度想办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对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加强分析和研究,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三是要总结亮点。结合国有企业党建思想工作,进一步加强引导,完善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和创新,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让基层单位的改革工作具有自己的特点,形成自身的亮点。要结合企业实际,抓试点、树典型、立标杆,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好的改革案例,形成示范效应。

  提高行动的实效性

  国企改革是“要办事的”,强调的不仅仅是要行动,还要有行动的效果。就是要确保改革方案切实可行、改革举措务实管用、改革效果扎实到位。要想让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不仅要在“理论讲得通”方面动脑筋,更要在“实践做得到”方面下功夫。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世界经济面临复杂严峻形势,国际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行动方案”,以改促活、以改促干、以改促成。

  一是要以改促活,改出创新发展新路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创新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激发企业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围绕企业主营业务的特点,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能力的提升;要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要突出抓好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积极稳妥,务求实效。

  二是要以改促干,改出实干担当新风貌。实干能担当,有为才有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员干部忠诚担当的“试金石”,考验着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干事决心和改革恒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中间有无数艰难险阻。面对困难,党员干部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以“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气概,敢于亮剑,真抓实干,善作善成。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的明确要求,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三是要以改促成,改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主攻方向,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企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要聚焦主业主责,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巩固“压减”工作成果,加快剥离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要通过加快深化改革,让企业机制活起来,让布局结构优起来,让发展动力强起来,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重工)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