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流金岁月
以前每条船上都配备有电影放映机,电影院基本上也就是船上的餐厅。没有电视机的年代,海员们吃完晚饭,遛完甲板,便会三五成群地坐在餐厅里,沏上茶水,放好香烟,等候主角放映员的到来。不知哪一代的海员还给起了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海上电影院。
放映员自然是要懂得电专业知识的电机员和电机员助理来担当,他们的大驾光临始终都是场面的焦点。其实放映机操作并不复杂,看几遍就会了,但是因为放映机的灯泡最娇气,稍加不注意就会烧掉,所以由专业的电机员来操作大家都放心。放映机的灯泡一般都是疝气灯和溴钨灯,专业性强,别的光源代替不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适配的灯泡,放映机也就趴窝了。最主要的是,船上一般没有那么多备用灯泡,因为许多年不使用放映机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放映机的备用配件了。
放电影的银幕是一块特殊的布,许多时候挂上个白床单也可以充数一回,只是清晰度差一些。音响效果一般都是由一个音箱来完成,所以也就没有立体声一说了,只要是声音清晰就算烧高香了。有的电影拷贝放映的次数多,或者保存不好,音质非常不好,声音放出来就是噪音。一般电影最少也要两个拷贝,胶片每一次放完了都要倒回去,为的是给下一次放映的时候做好准备,不会因临时抱佛脚而耽误时间。如果不倒回去,电影就是从结尾开始倒镜头播放的。许多老海员都喜欢卷拷贝,一边看着电影,一边手里不闲着。别看卷胶片简单,也是技术活:卷松了容易跳带,卷紧了又容易卡带,而且卷胶片都是要带棉布手套的,生怕刮花了胶片。胶片很娇气,不能受热,也不能受潮,倒是可以剪辑,哪一段破损或刮伤了,剪下去贴上透明胶带,不影响放映。
那个年代咱们国家生产放映机的厂家不多,基本上都是上海和广州的。我最早工作的三条船都有20年左右船龄了,所以还都配有放映机。放电影一定要有影院效果,关灯、拉窗帘、禁止喧哗。这样影影绰绰的置身其中,心神安静,思绪飞扬,能够更好地体会影院的效果。尤其是看恐怖片时,胆小的都会不自觉地往一起扎堆,谁要是在关键时刻弄出点吱呀咣当的动静来,保准有大呼小叫的声音刺耳地传来。
很多老海员不喜欢正襟危坐在椅子上看电影,而是拿个小板凳坐在地板上仰着头看,显得很天真。他们说这是看电影的专业姿势,有种小时候在稻场上看露天电影的感觉。我小时候在乡下也看过露天电影,经常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五、六里地远。看露天电影在我们孩子的眼里就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盛会,可以惬意地看电影,尽情地欢笑,任意地谈论情节;也可以有个一毛八分的零花钱,买上一杯瓜子或者一把果仁,放在口袋里,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同好朋友自然要分享,而对关系不怎么好的,定要在他面前炫耀一番,故意馋对方。
1990年,我上莺歌海轮,专跑中澳铁矿航线。船上有台放映机居然是上海红灯牌的,这可是当时国内第一品牌,质量好、性能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放映机可是高级品,不仅价格贵得咋舌,而且只对公家专卖,要凭专门的介绍信到上海南京路的专卖店里才能买到。在莺歌海轮看老电影也算是一个偶然。有一次晚饭后,听遛甲板的老海员们说起曾经在船上看老电影的故事,说不仅能够在靠港时去大使馆拿片子,还经常跟外国船去交换。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前些日子在电机员仓库里看到过一个奇怪的物件,用白布盖着,看样子极像是一台放映机。找到电机员一问,结果让我喜出望外:船上居然还有不少电影拷贝。电机员带着我到仓库,不仅找到了放映机,还发现了银幕和音响设备以及几大盒拷贝。鉴于我如此热爱电影事业,他便宣布任命我为全权放映员兼保管员。虽是开玩笑,我却很当真,觉得责任重大,也很神气。我和几个小海员把放映机搬到大台,安放妥当,擦拭干净,并且挂上银幕,就等着姗姗来迟的电机员给我们讲如何使用放映机。记得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乘风破浪》,一部反映女海员生活和工作的电影。影片中的主角们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轮船驾驶员罗烈芳、李正容、郑慧凤、林幼华、杨梦月等人的原型。
如今海员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但那个时代的海上电影院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深。那是我青春岁月闪光的时代,也是我们远洋事业开拓和发展的时代。
【作者系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