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6年,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定点帮扶广东省阳江市北惯镇彭村。六年来,中远海运特运扶贫彭村项目20多个,自筹资金75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金480多万元、行业资金500多万元,财政专项资金320多万元。2019年底,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217人就已全部达到“八有”脱贫退出标准,彭村达到了相对贫困村出列标准,脱贫率达100%,获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村”“文明卫生村”。2021年,彭村人再上一层楼。村书记项仲规说,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已经不成问题。
中远海运特运驻村工作队前后二次评为“全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首任第一书记孙雄获“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等称号;第二任第一书记莫非梁获“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广东省消费扶贫工作突出个人”“阳江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来自中远海运特运的孙雄、莫非梁、蔡兆聪、邓超荣等队员与彭村结缘,将他们美好年华无怨无悔地倾注于彭村扶贫事业,并收获人生硕果。
一
安顿好家庭,中远海运特运帮扶阳东区北惯镇彭村的首任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孙雄驱车前往彭村。
女儿还小,要上学,都说父爱如山,驻村当然意味着减少对孩子的陪伴,作为父亲,这种缺席颇有遗憾。但责任面前,孙雄接过了重担。原因简单,他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向党旗宣誓过,随时听从召唤。
一路高速,展示出南方广东的富庶。进入阳东地界,眼前并非荒芜,孙雄不由地对这个风景适宜的“贫困村”产生疑问。
驻村二天后,他开始进村入户,走访调研,“省级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这个彭村“双料冠军”所患的病症、所存的问题逐渐展露出来:低保户、贫困户有近百户,许多因病因残致贫,部分甚至失去生活能力。这是彭村致贫的事实,但此外还有部分人安于现状,想着“等靠要”“听天由命”,甚至觉得没什么好努力的。
长长的“问题清单”,摆在了孙书记的面前,摆在了村两委干部们的面前——扶贫要扶志,必须鼓起村民奔小康的精气神,激发出他们的内生动力,在这片希望的田地上点燃起奔跑的希望。
在一般地图上,彭村像只“小蚂蚁”,14.7平方公里面积上分布有32个村民小组,1052户4533名农民,其中3个党小组96名中共党员。这些是孙雄眼中帮扶彭村所依赖的资源和力量。
时不待我,孙雄将强化党支部组织建设、改造党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支部活动阵地、优化党支部组织设置,作为提振村民精气神的第一把火,点燃自身,点燃干部,点燃所有党员。
不久,“彭村村党群服务中心”九个红红的大字,竖上了楼顶,也树在了村民的心头,显示出大家同舟共济、共建美丽彭村的核心主题。
在川流不息的沈海高速西侧,一个贫穷小村的脱贫画卷就此悄然展开了……
农村有句俗语: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书记,村民看干部。理直气壮之势、大刀阔斧之力,短短一年多,彭村党支部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基层党建工作更是名列前茅,成为阳东区的经验和榜样。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孙雄在扶贫工作中悟出的更深一层哲理。有了村“两委”强有力的左膀右臂,他趁热打铁,把修村路、搞产业、抓整治,作为提振彭村村民精气神的第二把火,点燃在了村头巷尾、田间地头……
夏日的骄阳下,冬日的寒风中,彭村乡间土路上机声隆隆,近10公里村道扩建及硬底化工程开工了,300余盏太阳能路灯绽放了,养殖户种植户逐步扩大了,光伏发电进村入户了,和乐桥项目批准了,贫困户口袋有收入了,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
村道工程,脚下宽了!路灯工程,眼前亮了!民心工程,心里踏实了!原来,美丽乡村可以这么建,幸福生活可以这样过!彭村人突然在内心深处慢慢体悟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是的,孙雄就是扶贫彭村的那个有心人!书记带头,“两委”忘我,公司助力,这事有戏。彭村人的心气儿提起来了。
驻村三年,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形成村民脑海中的强大记忆:低保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形、彭村小学升级改造、智慧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亮相……
心里装着群众的人,群众心里自然有他。看到孙书记和队员们加班加点、忙里忙外,村民们见了,都会暖心地说上一句:“孙书记,吃饭没?到我家来吃吧!”
有人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隐藏着中远海运特运助力彭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动诠释。六年来,孙雄的故事普普通通,却栩栩如生,今日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今年40多岁的孙书记,身上总带有一股清秀气。如果没有话头,他就坐着。不显山,不露水,忙着手头上的事。有了话头,一拧开,不说透,不罢休。谈及彭村,谈及扶贫,谈及公司未来的水边镇乡村振兴,他总有一些新建议,新想法。彭村第一书记称谓,给了孙雄在农村一次施展能量、发光发热的机会,而这都是他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结晶。
二
“扶贫工作是持续的!”这是第二任彭村第一书记莫非梁发出的感慨。经过三年精准扶贫,路通了,水畅了,环境变好了,面貌变新了,但彭村乡亲们的腰包还没有真正鼓起来。
彭村之所以穷,在靠天吃饭、农作物种类单一;在靠济维生,没有集体经济。土地无言,与村民们一年又一年这么僵持着……
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找产业、找思路,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再到“活血式”扶贫。
淤血会痛、缺血会病、输血要钱……谈及血液,村民都懂,只是狮子咬刺猬——不知从何处下口。
莫非梁心里的算盘早已噼哩叭啦打过几遍:整合资源,集成土地,打造种植基地。种什么?谁指导?市场如何?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带头去一个一个地作答。
靠山吃山,靠田吃田,彭村自然要在种植上做文章,在养殖上发力写春秋。
有华农专家的指导,一颗颗绿油油的禾苗,在光合作用下,茁壮成一串串金灿灿的谷穗,碾谷成米,有嚼劲,香气好;
有养殖能手的勤劳,荔枝园里,那扑愣愣的鸡,上窜下跳,游山玩水,忙吃忙喝忙产蛋;
树木繁,野花香,有如此天然的“花果山”,成群的蜜蜂正忙碌地采花酿蜜,割开蜂巢,金灿灿的,还有蜂蜜渗出。
望见成果,喜上眉梢。下一个挑战是销路。莫非梁将目光瞄准了电商。2019年年初,彭村电商服务中心、“小彭家作”扶贫电商平台宣告成立。4000颗鸡蛋、200罐蜂蜜……7月16日早晨,“小彭家作”线下门店热门非凡,莫书记和村民们正在核对当天发往广州的首批电商平台订购快件。“双11”当天,彭村大米首次“触电”,便斩获佳绩,获广东权威媒体“南方+”公众号盛赞。年末,“小彭家作”电商平台正式运营。同日,彭村农产品顺利连接中远海运特运“远海商城”销售平台。
短短一年光景,实现销售农产品超100万元。眨眼间,彭村人发现,“小蚂蚁”村的产品闯出了关东,他们一手智造的电商“小彭家作”竟然上了学习强国。
通过“小彭家作”,莫非梁和他的工作队实现了产业富农梦。此刻,他又瞄准了另一个“制高点”——采购果蔬冷冻保鲜库、碾米机、色选机等设备,建一座属于彭村人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彻底解决农产品集中收购与储藏问题。
依水而兴,因技术而活,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彭村一个新的奇迹,令彭村人终于明白,土地是“根”,环境是“本”,守好、用好、发挥好,就能土生金,从田里刨出一个金娃娃。
一个闲置多年的电站项目,投资建成后半个月便创收5万多;一个线下销售实体企业成立,日销量供不应求。彭村人说,只要心诚,山马塘山上的石头也是开过花的。
庚子鼠年,疫情来袭。彭村地处阳东工业区,人员交汇,若防控不力,彭村“脱帽”将必然无果。
脱贫攻坚之时,大疫当头,莫非梁将其中“厉害”捋得清晰明了。大年初二,三名工作队员齐齐站在了彭村土地上。白天,防控布阵、排摸查询,村头巷尾是他和村两委的主战场。夜晚,他辗转反侧,黄家的鸡蛋、项家的甜薯、王家的玉米、杨家的蜂蜜……扶贫产品一旦滞销,脱贫便是一道踏不过去的坎。他站到窗前,思绪起伏。
“一定要两手抓、两不误、同推进,为群众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电话里、广播里、文件里,喊的是一个调调。那声音,不听也懂,却让莫书记挨着枕头的大脑,像连了网的电脑,天南地北,村里村外。
江海相通,休戚与共。关键时刻,“老东家”中远海运特运给他撑腰壮胆鼓劲,送口罩、送眼罩、送消毒液;买米、买油、买鸡蛋,连橙子、地瓜都捎了上千份。复工复产,旱涝稳收。几百户村民,人人平安;几十万元收入,颗粒归仓般落入村民口袋。众村民言,没有莫书记和村干部,我们哪能如此坦然。
2020年3月11日,1万多斤的彭村甜薯还未找到“婆家”。增援湖北疫情重灾区可行?莫非梁迅速向公司报告此事。援持湖北疫区、助力彭村增收、彰显中远海运特运担当,公司领导当即同意!一个鲜活的项目,成为彭村的经典话题,人贫志不能穷,抬高眼光,就能看得更远。
三
曾记跟随孙雄书记在彭村走访贫困户。屋子暗淡、逼仄、狭窄,霉味无孔不入,大家深深体会到了贫困的样子,唯一亮堂的,是墙壁上的奖状。谈及现状,主人眼泪汪汪,脸上写满了自卑与无奈。而在村委会存放的许多贫困户的资料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撞击着眼睑,在心头郁结成忧。在彭村,有多少这样的贫困家庭?有多少这样的贫困学童?又有多少这样的学童将面临失学?
彭村小学,是村委会的“老邻居”,只需出门左行百米。破烂的围墙,里面是歪歪扭扭的课桌、破破烂烂的门窗、坑坑洼洼的小路、凹凸不平的操场。下课时间,孩子们散开在操场四周。不用说衣着打扮,许多孩子只穿着拖鞋,一双双黑乎乎的小脚与拖鞋不分深浅。学童们在操场上追赶,打闹。一个小男孩坐在走廊台阶上,裤子破旧,膝盖还露在外面,鞋尖被脚趾顶出一个圆圆的洞……
等不得,靠不得,孙雄把教育扶贫作为提振村民精气神的火种,迅速点燃。
组织职工及时开展“一对一”帮扶助学,30名学生得到了结对资助,集中力量缓解了贫困户孩子的入学问题;为在校学生集中采购200多套校服、运动鞋,集中力量缓解了所有孩子的入冬保暖问题。
最艰难的第一步迈了出去,随后,一个个教育扶贫项目跟随着春天的脚步,在校园繁花似锦,灿烂了彭村的四季——更换课桌课椅,还有铁门铝窗,彻底改善教学环境;采购1000多册各类图书、800多套学习用具;购置30多台电脑,打造多媒体课室,率先在校开展电子教学;投资40万元,增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跑道,改造校道,实现校园硬底化。
从点到面,从面到片,层层推进。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面,再逐步提高。改变的不仅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二年后,有人评语,彭村小学是北惯镇12所小学里最牛气、最洋气的一个。
站在村委会广场,听着孩子们朗朗读书声,孙雄心头掠过一丝欣慰,似乎在阳光和生命的四季轮回中,我们看到了一曲曲欢快的舞蹈在他心头跳跃。
只有知识,才能照亮自己的灵魂,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彭村的命运。教育扶贫必须优先,这是共识。如何优先?则成为是莫非梁心中一直盘算之事。
继任后,他利用中远海运特运教育扶贫资源,向每一个贫困大学生开展助学;利用有关慈善机构资源,为贫困学生申请小草行动和筑梦计划助学金;利用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对考取本科以上学生进行奖励、对考上大专以上的贫困学生实施助学。
这几把火的确够旺,也够力度!然而,彭村摘帽了,脱贫了,根据要求,工作队2021年将离开这里。如何为继?教育是根本。如何建立起一个更好的办法,让孩子们站起来,更上一层楼,走向更远的远方,这才是智者之旅。
山高路长久远,莫非梁认准了,他决心领着彭村孩子们,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很远。
在阳东区成立首家“远航”奖学助学基金,是他的雄才大略。将中远海运特运出资的25万元投资原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基地的本金和收益全部注入奖学助学基金;将彭村乡贤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资全部注入助学基金会。
“我们将要打造一个真正能惠及彭村人的长效奖学助学基金。”莫非梁的话充满自豪。
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当天,中远海运特运在广州隆重举行助力彭村“远航”基金启动仪式,当日便将23万元善款注入助学基金。
短短六年,帮扶彭村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温。无数人与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演绎着一场场生命的善良与精彩!2021年第12个广东扶贫济困日,中远海运特运又一次将10万元募捐款注入助学基金会。
离开彭村半年后,一个全新的彭村文化室又建造成功,从源头上为彭村形成崇文重教的风气助了一把豪情。
莫非梁说,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必须下足功夫。彭村人自豪地说,六年来,彭村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一个人的青春年华与职业密不可分,一个人的职业作为与生命质感又紧密相连在一起。来自中远海运特运的孙雄、莫非梁、蔡兆聪、邓超荣等队员与彭村结缘,以自己的坚实足迹和无私贡献,在彭村书写了一个个“芝麻官”最美的人生画卷,也成为中远海运特运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特运)
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右二为孙雄)
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彭村电商“小彭家作”产品
向湖北捐献防控疫情农产品(右一为莫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