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17时,正在中国沿海航行的中海太平洋轮的机舱突然响起高音警报,一场机舱抢修作业就此展开。
主机轴承故障报警可大可小,如处理不及时,甚至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机损事故。作为主机的设备主管,大管轮王晓明立即对设备进行了初步检查。此时,主机9缸后主轴承温度已逐渐增加到68摄氏度,与平均值偏差达到了14摄氏度以上,直接引发主机减速。大管轮立即和轮机长、电机员对设备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发现9缸后主轴承温度随着主机减速缓慢下降。轮机长判断主轴承故障可能性不大,大家便把问题指向了传感器的探头或线路,准备按难易顺序对这两个设备进行检查。
要进曲拐箱内部进行检查,就必须让主机完全停车。轮机部立即与驾驶台沟通请求停车检查。船长经过评估同意了抢修作业安排,并及时向公司机务主管和中远海运集运海监室汇报。此时轮机部党小组成员按部就班地忙了起来:轮机长坐镇集控室指挥全局,大管轮到现场准备备件和工具,电机员查看图纸线路,三管轮和二管轮、见习三管轮准备现场协助,政委也出现在了抢修现场进行安全提醒和协助。
18时24分,主机完全停车,抢修作业正式开始。
进入曲拐箱前,轮机长带领大家严格按要求进行了进入封闭舱室作业的风险评估:在使用轴流风机对曲拐箱内部进行强制通风后,大管轮使用测氧仪对内部进行测氧测爆,一切正常,随即轮机长下达了作业指令。大管轮和电机员正确穿戴好劳防用品,携带对讲机进入曲拐箱内部开始检查,二管轮、三管轮和见习三管轮在道门外负责照看和接应。经过细致检查该轴承外观和曲拐箱底部,没有发现异常和异物,排除轴承损坏的可能;点温计测量上下主轴瓦、上下轴承座,各处均在54摄氏度,这两部分的温度正常;对前后两道主轴承同一位置进行测温比较,均在54摄氏度左右,无明显差异。而此时集控室主轴承监测探头显示的温度仍为62摄氏度,由此可以判断,应该是传感器的探头或者线路存在问题。传感器探头就是主机的“体温计”,如果主机温度过高探头会自动触发保护程序。但如果“体温计”本身故障了,就会引发误报警。
问题终于找到了,电机员立即进行了探头更换工作。此时曲拐箱里的温度高达近60摄氏度,连在道门外的轮机员都大汗淋漓,钻进曲拐箱的大管轮和电机员身上汗水早已湿透,但他俩顾不上休息,接力抢修。在经过紧张有序的更换后,集控室监控电脑的显示温度为52摄氏度,和其它主轴承温度一致,抢修成功!随后大家关闭道门,将主机恢复到可运行状态。
经过冲车、试车后,20时06分,主机动车恢复航行,船舶随即复航。船长也立即向各方报了平安。
集控室里,大家都自觉留下来监控机器运行状态,轮机长趁热打铁对抢修工作进行了复盘:这场由“体温计”引发的主机“高烧误诊”被及时排除了,1小时40分钟的抢修总时长也没给船舶生产造成大的影响,值得祝贺。但这也给大家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安全无小事,船舶设备再小的报警也要高度警惕,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与此同时,大家日常一定要对自己主管的设备做到心里有数,知晓它的运行状态,这样才能在故障发生时准确给予判断并及时排出故障,确保生产安全。
(作者单位系中海太平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