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舞者 厂区吊运指挥部(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2-05-20
作者:郭秋旺 夏赵丹
字号:[ ]

  编前按:坐落在车间、码头和坞边上的起重机是船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其中,位于码头边上的“鹰式”起重机是起重工段的全部家当。有人说他们是云端上的舞者,也有人说他们是厂区物料吊运的指挥部,他们所展现的“举重若轻”的实力和“举轻若重”的态度,也是船厂职工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的一个缩影。

  对于修造船厂,相比于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起重这个岗位大家似乎并不熟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服务工区起重工段这个群体,在那一架架高耸入云端的门机中,展开有关于起重工段人的故事。

  船厂中的吊配中心,举足轻重的地位

  行走在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厂区,最先映入眼帘的除了一艘艘大型轮船和一个个高大的厂房外,整齐划一坐落在车间、码头和坞边上的起重机,无疑是船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其中,位于码头边上的“鹰式”起重机就是起重工段的全部家当。

  “建厂至今,我们起重工段陪着企业走过了17年,承担了全部码头船舶的物料调运工作,可以称得上是公司最忠实的建设者和贡献者。”服务工区主任吴海飞说起起重工段,骄傲又自豪。

  从以下几个数据中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个工段承担的工作压力:起重工段有员工近90人,负责船厂7个码头全部18台起重设备的日常调配、使用和维修保养等任务。

  从码头日常船舶物料吊运的实际任务来看,每天3班倒、24小时连轴转,这是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对起重工段调配能力的最大考验。

  一直以来,企业修造船业务相对比较繁忙,日常停靠码头的船舶基本能达到20余艘。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近两年,日常船舶物量吊运任务仍然比较繁重。

  “对于我们这个工段而言,能够安全及时地确保所有起重机健康满负荷运行,这就是我们对企业最大的贡献。”服务工区起重工段工段长李爱民强调。

  指挥部里的大脑,举轻若重的态度

  起重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岗位,从门机司机到地面指挥,从人员调配到计划编制,每一台门机的调配运行都需要几个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如何协调服务好所有一线生产部门的船舶物料吊运需求,确保门机全负荷运转,涉及其中的协调指令都出自起重工段现场办公室这个指挥部。

  每天下午4点,正是位于公司4号码头对面的起重工段集装箱现场办公室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李爱民和起重工段负责编制计划、调配任务的同事们,一边汇总着生产部门提交的次日吊运需求,一边还要编制好18台门机上所有人员的排班计划。

  “相比于前几年,现在吊运计划汇总的工作更加精准了。”李爱民拿着手中厚厚一叠吊运需求,将吊运计划列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以便需求部门随时查阅。

  如今,船舶物量吊运需求由各单船项目组统一提交,避免了项目组和工区间的重叠报送,计划安排也更加的精准高效。

  统筹策划,注重细节,这不仅是修造船项目组秉承的工作理念,更是类似于起重工段这些我们不常提及的施工班组的必备技能。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举轻若重”的精神反映在他们时刻关注着门机安全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防微杜渐、追求完美。大到门机核心设备的日常检查、油路管系保养,小到地面门机电缆轨道的清洁维护,起重工段同事们的工作量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公司党委推行的“党建+安全改善”专项活动中,起重工段提出的“门机钢丝绳防摩擦和脱槽改善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并被中远海运重工评为“2020年基层党支部安全改善活动”三等奖。

  细微之处见精神,起重工段这种着眼于细节改善的态度,更多地反映在企业生产管理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

  云端上的舞者,举重若轻的匠心

  相比于企业对设计、管理、经营等部门人员不断追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身在起重岗位的门机司机更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门机指挥,每天工作在几十米高空的门机指挥室里。两米见方的控制室,每一个门机司机手握着两旁的操作杆,上吨重的货物全靠他们自由调遣。这是他们每天工作的场所,更是他们展现高空操作技能的舞台。

  陆琴芳,是公司分承包方锐佳公司的一名女门机司机,自企业建厂之初,便一直在这里工作。“门机司机女同事还是比较多的,来自江苏南通的陆琴芳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胆大、心细,塔吊技能比很多男同事还要好。”起重工段长对这位女门机司机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的确,在这个两米见方的操作室里,门机司机一坐就是4个小时,长长的铁臂上,上十吨重的钢板和平板车在她的操控下,能够精确地投放在200多米长的船舱每个位置上,这种绝活的确让我们敬佩不已。

  “我们这个工作非常需要默契,地面上指挥都是老搭档了,几个字、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工作指令。”陆琴芳对于我们的夸赞,觉得是对她们这个小团队的肯定。

  在公司2020年承办的“中远海运杯”职工技能竞赛中,公司选派的两名门机司机包揽了赛事前两名。由于这次比赛的门机与陆琴芳平时操作的门机不是同一类设备,她对这次没能参赛感到遗憾,并一再嘱托我们,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让她们这些操作“大家伙”的门机司机一展身手。站上舞台是一种机会,而能够站上舞台的背后却需要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近年来,陆琴芳和她的搭档们平均每天起重吊运50多勾次。面对码头船舶紧张的吊运任务,除了吃饭,陆琴芳一个班次期间不会走出这个操控室。类似的情景,却是所有门机司机每天工作的常态。

  面对这份工作,陆琴芳的回答却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满足。“腰酸背痛,有的时候连直起腰都很困难。但坐在这个操作间里,每天看着船上船下晒得黝黑、挂满灰尘的工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也不算太辛苦。”

  云端上的舞者,这是船厂的工人对于门机司机的形象比喻,更是对这份职业的赞美。

  与船厂里诸多职能班组和众多的岗位员工一样,起重工段里的每一名门机司机、每一名地面指挥、每一名编排计划的负责人,都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舞台上,自信地展现着他们的风采。

  这一份份“举重若轻”的实力,更饱含着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让我们感受到了“举轻若重”的态度和追求。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厂区码头边上林立的“鹰式”起重机。夏赵丹摄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