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涌 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中远海运集团成果巡礼
改革需要先进者领路,更需要跟进者发力攻坚。青岛中远海运所属连云港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流体公司”)依托中远海运集团成熟的改革经验成果,结合自身实际,从收入分配领域建立正向激励体系出发,相继开展了规范董事会授权、“三项制度”改革、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科技项目分红制度及职业经理人管理等一些极具针对性、实操性的改革举措,成效显著。2021年,流体公司不仅关键经营指标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与提升,科技创新上也是成果累累,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通过改革行动,流体公司进一步激发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动能,提升在液体化工装卸装备产业领域自立自强的能力与实力。
改革创新系列行动上演“多重奏”
(一)理顺公司治理结构,顶层设计体系日臻完善。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流体公司重新修订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党委会议事规则及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及权责清单,初步形成了界面清晰、授权到位、简洁高效、规范运行的经营机制。2021年,流体公司共召开8次董事会、34次总经理办公会,分别对167项重大经营事项作出决策与部署。
(二)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系统化构建正向激励体系。一是重构薪酬分配体系。为优化薪酬管理机制与管控模式,流体公司从工资水平调控、考核目标设定、工资效益联动等方面进行改变,明确任务指标,设定难度系数,推行“公司-部门-员工”三位一体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差异化薪酬。通过完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和释放了企业发展活力,实现了职工从“要工资”向“挣工资”的转变。二是持续优化组织机构设置。根据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2021年4月以来公司精简压缩管理层级,持续优化部门设置,从原先的16个部门及其下属的3个科室精简到13个部门,取消所有科室设置,实现机构扁平化、市场化及高效化,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创新研发、高效运转、安全保障的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架构。目前,流体公司仍在不断优化简化部门机构设置,持续探索资源精准配置。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价值为导向,流体公司对不适岗员工进行转岗,对业绩差、能力差的员工坚决辞退,并根据中层干部考核情况,对干部作出调整,进行精准人力资源配置。2021年,公司主动与26名不适岗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为44名员工调整了岗位,并通过重新考核与聘任,调整中层管理人员7人次,大胆启用善谋实干的青年人才,用好、用活市场化的“选育留用”机制。
(三)推行契约化管理,激活发展动力。2021年,流体公司全面实行干部契约化任期制管理,不仅与经理层及成员签订了2021年度及任期的契约化目标责任书和聘用合同书,明确了考核指标及考评规则,还将契约化与任期制管理范围扩展到中层管理人员,共签订了33份岗位聘任协议。配合各部门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及《三年发展目标任务书》,考核目标细化、层层分解任务,自上而下地构建激励约束体系。
(四)聚焦激励对象,精准实施激励政策。流体公司不断强化正向激励,努力打破平均主义,就是要突出骨干的关键重要作用,提高激励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一是为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公司积极探索科技项目对实施收益分红激励,制定了《流体装卸臂自动对接智能控制系统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方案》,以激发技术人员创新活力。目前,该措施已于2021年12月获集团审批通过,2022年正式实施。二是对那些业绩突出、在市场竞争中一马当先、突破重围的市场营销人员,流体公司重新修订了营销创效管理规定,给予更加突出的、体现市场价值的正向激励。
(五)对标市场化薪酬与考评,探索中长期激励的有效措施。2021年,在下属单位经理层中进行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试点试行,对标市场化薪酬水平与考评方式,制定了薪酬管理与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分别与经理层、个人签订了年度/任期的绩效合约,明确任务指标、协议年薪、年度激励、中长期激励及超额奖励等实施要求,细化激励额度,以进一步深化公司市场化改革,按下企业干事创业的“快进键”。
(六)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党建与治企高度融合。流体公司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及党组织议事规则等系列制度中,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提升公司决策管理能力。为深入推进改革行动,解决重点事项、突出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流体公司分三批形成22项公司层面正负面清单、70项部门正负面清单、45项专题正负面清单,每月考核,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情面,全面提升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改革创新工作已初见成效
透过改革实践看出,用好用足国企改革的各项工具已成为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一年的改革创新成果纷纷呈现。
(一)经营业绩高质提升,培育新业务增长极。2021年,流体公司积极应对疫情和市场风险的严峻挑战,以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提高经营效率,公司营业收入等关键经营指标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与提升。同年,流体公司在新产品及新业务的开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持续优化液体化工码头智慧装卸项目、LNG智能批量快速充装设备、低温实验室及检测项目等新产品、新业务,力争早日成为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排头兵企业。目前,流体公司正加快新产品的工业化应用与市场推广,已与海南八所签订了关于液体化工码头智慧装卸设备的商务合同,公司还与北京航天101研究所就低温实验室项目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二)聚焦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流体公司不断研究智能流体装卸新技术、新工艺,并大胆创新、自行研发,取得了智能装卸臂、紧急脱离装置、快速连接器、码头液体装卸臂紧急脱离装置、低温流体装卸紧急脱离阀、低温输油臂、低温撬装系统等多项专利,其中智能装卸臂技术已在国内外遥遥领先,多个技术与国外同行齐头并进。2021年,依托在液体化工装卸设备行业的优势及扎实的技术能力,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还参加了工信部的“LNG船对船加注臂国产化”研究课题及“LNG燃料加注船工程化开发”项目验收工作,并顺利完成节点目标。目前,公司拥有有效专利7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软件著作权3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部,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三)内部管理精细化与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提升。随着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流体公司更加关注内部管理体系是否与大力推动经营发展、改革创新激励机制等相匹配。2021年,流体公司明确优化内部管理的发力点,重新设计规章制度体系,废止了30项制度,重新修订了薪酬、合同、采购、生产等方面近百项制度,并精简优化了9项工作流程,充分授权、授责,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进一步筑牢了风险防控的“围墙”。
(四)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显著增强。流体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自觉、强大力度、超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抓党建、强党建,在公司生产经营、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推进等企业治理方面,流体公司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得到了实质性加强,切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深化改革工作仍在加码推进
虽然改革效应已初步显现,但改革工作仍有较大前进空间,流体公司仍将用好各种措施,各项工作蓄力待发。
(一)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2022年,公司将通过层级调整、股权重组及业务整合的方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股权结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聚焦流体智能制造业务,打造智能制造、对船服务、化工仓储等业务领域的多元发展,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在已经推行干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根据经营业绩完成情况实施刚性考核、刚性兑现。按照“一岗一薪,易岗易薪”的原则,对中层管理人员实施竞聘制改革,建立中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和差异化薪酬考核机制,进一步拉开薪酬差距,实施动态调整。
(三)进一步健全系统化正向激励体系。从构建激励体系出发,流体公司将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设经营业绩目标值、挑战值,并推广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对科研创新人员,实施科技型企业项目分红权激励,根据不同转化方式、不同业务类型差异化确定激励额度,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贡献。未来三年,依托改革机制,预计现有研发项目将实现分红近300万元,有效激发科技人员推动成果市场化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进一步构建“专精特新”产业生态链。以科改示范企业为标杆,流体公司将紧紧围绕着“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规划”,加快企业转型,在发展上逐步由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变。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行情,不断开发新产品,特别是智慧港口液体装卸设备,强化技术优势持续领跑装卸行业。
2022年进入了国企改革工作的冲刺阶段,流体公司将继续推进改革工作不断向深向实,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突出发展重点,落实关键任务,强化自身弱项,加速推进改革前行,全力打造液体化工装卸装备产业的改革创新排头兵,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中远海运集团改革三年行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