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航海精神谱系激励航运强国建设

发布日期:2022-07-08
作者:吴彦红
字号:[ ]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航海人驾驭大国船队、脚踏浮动国土,风雨兼程、劈波斩浪,为祖国远航,在砥砺奋进的航程中形成了图强报国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心如磐石的坚守精神、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等航海精神谱系。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航海精神谱系,对于加快建设航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图强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航海人为祖国远航

  中国近代百年航海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航海人为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的光辉历史的组成部分。见证了百年航运事业的沧桑巨变,浓缩了百年奋斗圆梦的历史征程,谱写了百年催人奋进的航海精神。一部中国近代航运史,就是一部爱国奋斗史,激励着一代代航海人为建设海洋强国不懈奋斗。

  红色航程铸就图强报国的爱国精神。我国航运事业的红色基因贯穿百年航程。在党的领导下,1922年1月爆发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和帝国主义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夜,海辽轮从香港赴汕头航行途中,船长方枕流率领全体船员庄严起义。毛泽东主席发电报至方枕流船长和全体船员,表示祝贺和嘉勉。1950年1月15日,在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停泊在香港的13艘原招商局海轮,毅然宣布起义,升起了五星红旗。1949年,为了做好船舶接管工作,上海军管会决定向各船分别派出了指导员(后改为军事代表)常驻船舶。自1954年4月1日起,驻船军代表改为政治委员,简称政委。驻船军代表从为完成特殊任务的一个临时工作安排,逐渐演变成一个船舶管理体制上的变革。船舶设立专职政委,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红色航线绘就图强报国的爱国精神。为了建立新中国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周总理从国库中特批26.5万英镑从希腊购买了一艘名叫“斯拉贝”号的邮轮,经过修理改造后,改名光华轮,意为光我中华,体现出航海事业的红色基因。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在北京成立,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在广州成立。1961年4月28日,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航行国外的光华轮启航,结束了新中国没有自己的远洋船舶的历史,标志着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开端。光华轮营运了15年,完成16次接侨任务,还前往坦桑尼亚,完成运送我国修建坦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等一系列光荣任务。

  红色记忆积淀图强报国的爱国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海人始终牢记初心,坚持为祖国和人民远航,爱国成为航海精神的底色。1961年4月28日,陈宏泽船长驾驶新中国第一艘挂五星红旗的远洋船,驶往印尼雅加达。5月2日夜,光华轮穿过了乌戎潘当海峡,在进入爪哇海后不久,即遇上大风暴。面对危险,陈宏泽船长始终坚守岗位,镇定指挥,最终完成首航任务。此外,陈宏泽船长多次开辟新航线,完成了国家交给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外交任务。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没有万吨以上的大船,谷源松船长和他所在的“南海163轮”是华南海上运输的一面红旗。谷源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平时省吃俭用。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一次就捐了自己全部积蓄475万元(旧币)支援前线。20世纪60年代初,他多次打报告要求减薪并获得组织同意。此后,他又坚持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交党费。

  2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励航海人引领潮流

  航海是勇敢者的职业,航运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中远海运也是我国最早“走出去”“全球化”的企业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海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突破封锁禁运、开辟国际航线、助力改革开放,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航海人始终引领时代潮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项项创举注解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我国远洋运输公司从50、60年代就已开辟国际航线,在海外设立代表处、成立合资公司。1978年9月26日,平乡城轮装载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起航,先后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港、墨尔本港,开辟了新中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979年3月25日,距离中美建交不到3个月,“柳林海”号货轮由上海启航,中美海上航线正式开通。1979年5月,眉山轮成为新中国第一艘穿越台湾海峡的远洋货轮。1979年6月,新中国第一次海员劳务输出。1979年12月,新中国第一艘国际旅游船明华轮投入运营。1988年,中远在英国成立首家海外独资公司。1993年中远新加坡投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是第一家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国企……

  航海生涯见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许许多多的“第一”背后,是航海人点点滴滴的努力。鲍浩贤船长是新中国第一批远洋船长。1962年,34岁的鲍浩贤船长驾驶国产远洋轮“和平”号,开辟了西非几内亚和东非坦桑尼亚航线,并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80年代初,鲍浩贤船长驾驶着当时新型的集装箱船“汾河”号,开辟中美集装箱班轮航线。30多年的航海生涯,20多年的远洋船长经历,鲍浩贤驾驶和指挥过各种类型的远洋船,运过各式各样的货物,开辟了一条又一条新航线,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了远洋运输,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首航北极续写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2013年8月15日,永盛轮载着15名优秀船员、5名技术专家及16540吨出口钢材和设备,驶离江苏太仓港。经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德朗海峡、东西伯利亚海、新西伯利亚群岛北部、拉普捷夫海、维利基斯基海峡、喀拉海、新地岛北部、巴伦支海后,顺利通过北极,这是第一艘成功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的中国商船。经过了40小时的破冰航行,最终完成首航任务。北极东北航道是欧、亚、北美大陆间最短的航线,被称为国际海运新命脉。北极航道顺利开通,在我国现有东、西向两条主干远洋航线上增加两条更为便捷的到达欧洲和北美洲的航线,大大拉近我国与欧洲、北美等市场的距离。

  3 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激励航海人战风斗浪

  航运业投入大、风险高、周期性强,竞争激烈。我国航海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始终发扬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了硬脊梁、铁肩膀,具备了真本事,为建设海洋强国砥砺奋进。

  面对艰难险阻坚持战风斗浪。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被炮火袭击、被敌对势力扣押,新中国的航海人没有后退,依然坚持运输,坚持发展。航运业竞争激烈,国际航运领域的收购重组破产事件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破产的上市航运公司已达66家。多年来,我国的航运业在全球竞争中“战风斗浪”“与狼共舞”,顽强地发展壮大。

  改革重组开启奋斗新航程。实施中远中海重组,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两大集团参与重组的有9家上市公司,交易金额610亿元,74项资产交易,重组共涉及员工13万人,包括海内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单位。其复杂程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十分罕见。2016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集团改革重组取得了“1+1>2”整合放大效应以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优化升华效应。集团的重组整合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和各大部委的高度评价。

  接续奋斗应对行业新变革。面对国际航运业深刻调整变化,中远海运通过收购香港集装箱运输企业“东方海外国际”,使得集装箱船队运力超过300万标准箱,迅速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实现了集团集装箱运输业务的飞跃。通过收购新加坡集装箱制造企业“胜狮货柜”,市场份额从16%上升到35%。通过收购新加坡高昇物流,实现海外上市公司转型升级。

  4 心如磐石的坚守精神,激励航海人爱岗敬业

  一代代航海人坚守浮动国土,爱岗敬业,风雨无阻,克服远离祖国大陆和家庭等困难,守望星辰大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我国航运界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和优秀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为祖国人民、为远洋海运事业心如磐石的坚守精神。

  在船上工作到最后一刻。贝汉廷船长是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长,先后驾驶15艘远洋轮船,到过40多个国家、80多个港口。1961年,贝汉廷船长作为中国远洋货轮“和平”号船长,先后与兄弟船队驶入非洲、亚洲各港,开辟了新中国最早的远洋运输航线。他为了发展远洋事业,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忘我拼命工作。他多次婉言谢绝了组织上调他上岸,指派担任学院院长、驻外专家的工作安排。贝汉廷船长曾多次表示,这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远洋事业的发展刚有起色,船舶是最需要他工作的地方。他还说:“为了发展祖国的航海事业,我一辈子不离开船,不离开海洋!”1985年3月,贝汉廷船长在船上劳累过度,不幸去世,在自己挚爱的远洋船舶岗位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一生奉献给航海事业。我国第一位远洋船舶高级女轮机长,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位终身从事航海事业的女轮机长王亚夫,一生投身航海事业。1993年,在大海上驰骋了36年的王亚夫带着自己航海事业的辉煌与豪迈,告别海洋,离休上岸。她说:“我忠于职守,忠于自己的诺言,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海运事业,为中国妇女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创下了零的突破,争得了一席之地。”

  坚持为人民服务到白头。原上海海运局的杨怀远同志,在船工作38年,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挑着一根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从青年、中年一直挑到老年,始终不计报酬、不求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8年中,他始终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被旅客亲切称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病人的护士”,创造了让全国人民,乃至国际友人都为之敬佩的“小扁担精神”。杨怀远于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双百人物”,201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5 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激励航海人服务大局

  同舟共济是航海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古老航海文化的精髓。生活在同一艘船上的船员,有着共同的目标,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携手互助,驶向理想的彼岸。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不仅是航海人的精神特质,更成为我国航运业走向世界的精神密码。

  同舟共济服务“国之大者”。中远海运集团将“同舟共济”作为企业精神,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担负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当好稳定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建设“一带一路”的排头兵、航运强国的先锋队。以大局为重、以团队为荣,以合作为赢、以和谐为贵,众志成城,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贡献力量。

  同舟共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远海运集团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的义利观,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以旗下诸多码头为支点,以分布全球的航线为纽带,以强大的综合物流供应链为延伸,逐步组建了“点、线、面”结构的全球网络运输体系,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搭建起一座座桥梁。

  同舟共济服务“六稳”“六保”。中远海运集团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航运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特别是疫情以来,集团始终积极践行央企责任,全力落实“六稳”“六保”要求,通过增运力、保供箱、提服务等举措,有力保障了我国内外贸物流通畅,维护了全球供应链稳定。特别是2021年以来,面对“一舱难求”“一箱难求”的局面,中远海运集团大幅增加运力投入和箱源保障,同时,在推出中小直客专班专列等一系列举措基础上,2022年继续加大了保障力度,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作者单位系集团党组工作部)

  写在后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发展航运事业,是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运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代表的我国航运企业,以占世界1/18的运力承担了世界1/10的运量。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航运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航运事业具有特殊性,更需精神激励,新时代航海人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航海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航运事业,为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