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十年 中远海运“奋进新航程、建功新时代”主题系列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先后与中远海运玫瑰轮船长通话、参观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考察中远海运海南洋浦港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本行业本企业做出十个方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都为集团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航运市场大变革,面对“大国船队”的使命任务,我们该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承载重大使命任务,驶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在各种选项中,有一条至关重要,那就是“改革”。
2016年2月18日,经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改革重组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黄浦江畔正式成立。6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面对国际航运市场风云变化,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以改革为动力,乘风破浪,奋楫扬帆,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中较早实施重组的企业,以及第三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故事”。6年来,从“改革重组”到“深化改革”,集团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加速驶向世界一流企业。6年来,集团实现经济效益“六连增”,资产总额从5930亿元跃升至万亿元,净利润从百亿元跃升至千亿元。连续6年获得央企经营业绩考核A级。从2016年至今,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从465位连年跃升至127位,大幅提升了338位。
战略性重塑:路在何方?唯有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这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百年变局下,国际航运市场跌宕起伏。2011年至2015年是国际航运市场的转换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复苏乏力,股市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市场陷入低迷,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常态。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出现行业性亏损。
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时期(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正迈向“双中高”,经济进入新常态,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比下降7%,市场萎缩、需求不足,进出口低速增长,对远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与国际经济贸易直接相关的行业影响较大。
一时间,航运企业面临“艰难时刻”。
在新形势下,国际航运业态和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运力集中、联盟强化、规模经济和低成本运营等新特点,一场“大变局”正在酝酿之中。
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都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航运央企,半个世纪以来,几代航海人在壮丽航程中风雨无阻、劈波斩浪,书写了我国航运业的光辉篇章。作为我国的两大航运央企,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航程,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但是放到国际航运市场上,仍然被看作“中型企业”,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两大集团由于经营分散,不仅难以“握指成拳”,而且还存在“重复建设”,甚至“内部竞争”。与此同时,那些国际航运巨头不仅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也利用我国在航运领域宽松优惠的开放政策,不断开发中国市场。
面对严峻形势,航运央企只有改革重组,才能重塑竞争力,才能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中国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的重磅推出,如同一场“及时雨”,拉开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作为较早实施改革重组的企业备受关注。但改革重组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勇于创新“探路”。
当时,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怎样改革重组?
一种办法是把原来的两家企业合并起来,在体制机制上做点“小修小补”,让1+1=2。这种办法由于不触及深层次问题,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会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
另一种办法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的主方向,高标准制定企业改革重组的蓝图和实施方案,“深改、快改、全面改、彻底改”,对两大集团进行“战略重塑”,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般的改革,做优做强做大,打造一艘全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巨舰。这种办法会产生1+1>2的效果,但同时会面临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挑战性高等问题。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需要做出怎样的抉择?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89号的北京远洋酒店,是一家普通的商务酒店,被系统内的人称为“小酒馆”。集团的改革重组方案和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就是在这里诞生的。2015年年末至2016年年初,集团领导带领两大集团的改革重组筹备组成员,在这里为改革重组制定了“战略图”和“施工图”。
围绕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大战略,本着对远洋海运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集团选择了高难度的第二种改革重组办法,这一办法的突出特点是:坚持“战略引领”。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制定“6+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其中航运、物流、金融作为三大核心产业集群,着眼实现经营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提升等战略维度指标;装备制造作为重要产业集群,着眼核心技术、市场份额等综合能力提升;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作为两个支持产业集群,着眼发挥对核心产业集群的服务和支撑作用。以“互联网+”作为共同理念推动各业务升级和转型。“6+1”产业集群是集团改革重组战略的精髓,体现了集团对未来的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为改革重组画出了蓝图。
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重组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之举,是参与全球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举措。两大集团参与重组的有9家上市公司,交易金额610亿元,74项资产交易,重组共涉及员工13万人,包括中远、中海分布在海内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单位。复杂程度在国际资本市场极其罕见。
2016年2月18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重组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新集团拥有“六个世界第一”“六个世界前列”。“六个世界第一”即:综合运力世界第一,1362艘/1.12亿载重吨,干散货船队431艘/4264万载重吨,油轮船队221艘/2874万载重吨,杂货特种船队149艘/453万载重吨,集装箱码头吞吐量1.29亿标准箱,船员管理数量4.71万人。六个世界领先即:集装箱船队、集装箱租赁、集装箱制造、燃油供应、船舶代理、海工制造全球领先。
2016年,集团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集团总部和7个核心板块重组,完成海外10个区域、104个国家和地区、185家集运海外代理整合,实现全球信息系统切换和全覆盖。后续3年,深入推进信息资源、财务公司、理货业务、船舶贸易等专项整合,以及船员管理体制改革、船管体制改革、地区公司定位与发展、教育资源整合等深层次改革。取得“1+1>2”整合放大效应以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优化升华效应。集团的重组整合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和各大部委的高度评价。
高质量发展:潜力何求?唯有改革
2017年4月13日中午,我国自主建造的10万吨级半潜船新光华轮承载着集团所属船厂建造的有18层楼高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希望6号”顺利抵靠鹿特丹港。这座百年老港一下子增添了两个新纪录:首次迎来亚洲最大的半潜船,首次迎来体积最大、吨位最重、价值最高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此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每天来码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拿着“长枪短炮”,兴致勃勃地记录下新光华轮和“希望6号”的英姿。这是“中国制造+中国运输”的又一成功典范。
每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都令人浮想联翩。1961年4月28日,新中国第一艘自营船舶“光华轮”一声汽笛奏响了我国远洋事业的开篇序曲。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周总理从接侨费中拨出26万英镑(当时约合90万人民币),从希腊轮船公司买进一艘旧船,经过大修后,改名为光华轮,意为“光我中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光华轮到新光华轮+“希望号”,“光我中华”的使命一路传承,让更多的希望变成现实。
推动巨变的力量,始终离不开“改革”。
向改革挖潜力,成为新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择。在重组劈波斩浪快速推进的同时,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全面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为国有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远海运集团深化改革的主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
展现在集团面前的是一副全球范围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景图”:
——优化船队结构提升竞争力。2017年集团累计拆解船舶70艘、378万载重吨,同时抓住造船市场处于低点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船队更新,完成订单19艘、194万载重吨;2018年接入新船43艘、736万载重吨;2021年累计交付54艘船舶、608.26万载重吨,新签约造船27艘、约349万载重吨,处置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船舶23艘。新集团成立以来,累计拆解运力152艘、719万载重吨。通过优化船队结构,平均船龄降到了10.82年,单船平均吨位达到了9.37万载重吨,一大批新型船、环保船、特种船上线运营,集团船队不断向大型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船队竞争力大幅提升。
——优化航线结构扩大覆盖面。据2022年7月底数据统计,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集装箱班轮航线181条,投入154.4万TEU的运力,占集装箱总营运船队规模的52.9%。2021年,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完成箱量1351万TEU。散运完成货量6469万吨;能源完成货量5542万吨,同比增长31%;特运完成货量878万计费吨,同比增长12%。围绕三个市场持续优化班轮航线配置,中远海运集运新兴、区域市场从42%升至52%。其中,非洲、拉美、南亚运力投入同比增加74.9%、40.4%、25.3%,运力结构与国际主要竞争对手日益接近。
——优化市场结构保障供应链。集团全面开拓“三个市场”,2021年,集运新兴市场货量同比增长8.6%,第三国市场货量同比增长6.4%,第三国货量占外贸总箱量的32.2%;散运第三国货量占外贸货运量的28.9%;能源第三国货运量占外贸货运量的33.9%;特运第三国货量占外贸货运量的26.8%。集团持续推进以比港为基地的中欧陆海快线建设,2021年,中欧陆海快线累计完成箱量同比增长25.2%。中欧班列累计完成箱量5.8万TEU,同比增长4.1%。中缅印度洋集装箱海公铁联运新通道正式开通,物流组织运输了首列集装箱班列。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抗周期能力。集团优先发展集装箱运输、码头、物流和航运金融产业;集运、散运、能源、特运等航运产业,在细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港口在全球化上点线结合、以点带面,持续推进全球发展;物流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航运金融打造资本市场品牌,充分利用航运产业资产、资本优势,发展金融融资产品,形成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装备制造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航运服务产业和社会化产业加强整合,集团抗周期性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优化产能结构瘦身健体。坚持有进有退,在瞄准核心产业做“加法”的同时,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对于非核心产业,坚持去产能。继续压减管理层级,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截至2022年6月底,集团累计压减741户,其中2022年以来压减32户。管理层级压缩至4级,提前超额完成上报国资委工作目标。“两非”剥离工作累计完成基本剥离65户,完成率100%;累计全面完成61户,完成率93.85%。
(未完待续,详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