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为培育集团高素质船员队伍赋能(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2-09-09
作者:申闪 赖志学
字号:[ ]

  来自集美的“传帮带”

  集美大学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每年都为航海专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集美人”的诚毅品质和实干精神影响着一代代的航海人。锦云河轮上有两位70、90后的“集美校友”,同出于轮机专业,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演绎、传承着航海文化和“嘉庚精神”。

  刘爱华,45岁,1996年毕业于集美航海学院,轮机管理专业,同年进入上海远洋任职,现任轮机长。1996年的夏天,他登上了人生的第一艘货船“太平口”,随后长达26年的航海历程,除了南美东航线未涉及,他走遍了世界各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微笑领略到了“地球村”精彩各异的美丽风光。

  已有10年轮机长资历的刘爱华,时刻怀揣着初心和对公司的感恩之心,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回报他所热爱的远洋事业。在锦云河轮任职期间,六缸的主机已经被他和轮机部的兄弟们先后保养维护了8次(包含2次更换主机缸套),外加一次副机吊缸。提起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对他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呼他“刘老轨”。生活中的刘老轨,还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才子,文史、军事、宗教、古迹,他样样精通,讲起来头头是道,胜似一本鲜活版的“百科全书”。和刘老轨相处的日子,大家在开心欢笑之余,还能够增长见识,品悟到很多不同的奇闻轶事。

  刘冲,26岁,2019年毕业于集美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中远海运,现任船舶三管轮。他外表憨厚,为人淳朴,青春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倔强的内心。由于小时候一直在港口边居住,他从小对海洋和船舶耳濡目染,对蔚蓝大海和巍峨巨轮的向往,坚定了他奔赴大海成为一名海员的决心。

  小伙儿平时话不多,要么看到他在忙,要么就是看到他在下机舱准备去忙的路上。污油、污水、焚烧炉、救生艇机、甲板锚机、缆机和相关的应急消防等设备的保养维护,都是他的职责所在。锦云河轮是他正式转为三管轮后的第一条船,由于船型、船况和之前实习的不同,小伙儿下定决心,从头学起、做起,认真严谨、一笔一划地用油泥绘就着他航海生涯中的图案和色彩。在刘老轨的带教下,小伙儿逐渐变得老练、沉稳,老练的是他对设备的悉心管控,沉稳的是他在处理突发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有条不紊。小伙儿有时会因处理好一个老故障沾沾自喜,有时也会因自己的小过失给其他兄弟们带来麻烦而懊恼不已。刘老轨作为他的老校友和师父,对他给予了期望,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一要多去学习设备的说明书,因为每个故障所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二要遇到不懂的问题,千万不要不好意思,要大胆地去发问、去请教;三要敢于主动作为,不要畏手畏脚,犯错误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新老“集美人”齐聚锦云河轮,既是校友,也是师徒,可谓是不一般的缘分。

  “集美人”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品质和中远海运人“四个一”的文化目标是契合的,广大的集美学子不断地走出校园,转换着角色,奔赴远海。他们向海而生、向海而兴,共同肩负着“服务海洋强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一起传承光荣传统,不忘初心,再续远航。(申闪)

  一张照片的故事

  中海太平洋轮靠泊瓦伦西亚,临时倒了很多箱子。于是,关于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判别哪些箱子被挪过了的话题,变成了中海太平洋轮上晚餐时的一个热门话题。

  原来,进行临时倒箱作业(因生产需要把已经装船的集装箱换到另一个舱位)是没有预配图的,通常箱子先卸再装,若位置被移动,光看装货图的话并不直观,无法立即知晓哪些箱子是属于倒箱的,这就对看箱工作造成了影响。以往并不是没有临时倒箱的情况出现,但都是零星的十几个、几十个,直接去配载电脑上检索并不麻烦。只是这次一下子倒了上百个,数量颇多,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这个属于非必要的研讨话题从船舶靠泊后就被讨论开了,在晚饭餐桌上更是趋向了高潮。原来,船上资格最老的大副和实习船长已经在下午进行了一番研究,成功攻克了这道属于配载考卷的“加分题”。

  配载属于大副职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上万个箱子要高效地上下船,不仅要考虑装卸速度,还要考虑船舶扭矩、吃水配置等各种因素。而不同船有不同的配载软件,所以船舶大副经常需要在不同软件中摸索学习以适应生产要求。这本属于大副职责范围内的“考题”在中海太平洋轮上却成了公共话题。无它,皆因中海太平洋轮的驾驶班组配置强尔。因换班等原因,船上的4名驾驶员由3名大副和1名二副组成,属于“高配”。再加上1名船长和1名实习船长,这驾驶班组立即由“高配”变成了“顶配”。巧合的是,3名大副之间还是有着不可多得的亲密关系——陈文明是现任大副,潘映鹏是前任大副,杨涛则是再前任大副。3个交接班大副因为疫情原因凑在一起,着实稀奇。而这也意味着在这艘船上,任何一道“考题”都有好几个大副同时解题,“学术氛围”不可谓不浓厚。

  于是文头关于临时倒箱作业这个本该只是大副工作范畴的话题,在这艘船上却成了人人可讨论的内容。所以当这道“加分题”被攻克后,众大副的“求知欲”立即被提了起来,不约而同地立即要求“学霸”分享解题经验。聊到兴头上,一众人等更是匆匆结束晚餐,浩浩荡荡地“杀”到了甲板办公室,在配载电脑前开展起了现场教学。

  学无止境,一个不常见的问题便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并有着必须攻破的执念,这群船员的高素质可见一斑。其实研究配载问题只是这艘船上“学术氛围”浓厚的一个缩影,大副们讨论的话题还涉及船舶生产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从不让船长操心的航行瞭望,又比如说熟练度很高的放艇演习,再比如说安全作业的“三个习惯养成”执行……面对每一项工作,大副们都能够毫无保留地把各自的专业心得和管理经验拿出来供彼此一起交流学习,每个人都在他人的经验分享里吸收并得到能力的提升,再加上船长带头的研讨和适时点拨,船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气氛。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船舶集体也悄然地在安全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和规范作业等方面展现出了焕然一新的全新面貌。

  恰巧,我也在现场观摩学习,顺手抓拍了大家一起探讨业务的照片(右上)。照片上,5名船员正聚精会神地研究着配载软件。2名船长和3名大副同框,师徒带教,一派蓬勃。这场景,我仿佛看到了集团高素质船员队伍的未来。(赖志学)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