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潮
“皓月辉明普照新居添锦绣,桂华蕊秀常开福地毓馨香”,这是父亲亲自酝酿并请村里精通书法的老人书写的对联,贴在我家新屋临街正门两侧,其中的深层含义只有我知道。父亲叫周亮,闲时酷爱钻研对联和古诗词,自号皓月当空先生,皓月即亮;母亲叫钟桂华。这是用父母的名字撰写的对联。父母辛苦大半辈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筑建了自己的新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儿子,你要记住,凡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音。”父亲一手叉腰一手比划。父亲是语文老师,我从小到大没少听他讲解古文诗词和对联。虽然我实则不太感兴趣,不过还会很认真地和他交流。
“老爸,你这下联平仄音和上联的好像不太对应呢,是不是要用客家话或者白话来读声调才对啊?”我发问。
“我知道你的意思,就是用普通话来读。但单数字位的字音不论,像你妈的名字‘桂’字在一号位,受二号位‘华’字的影响,仄音应变为平音,‘福地’也是如此。”父亲继续比划。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反正是他说了算。毕竟父亲是我们当地诗词歌会的副会长,又当了30多年的语文老师,肯定不会在自家新屋的对联上留下破绽。
父亲平时自己也会写古诗词发表,大多是关于山水田园和民风民俗的,逢寒暑假,还接一些镇上丧葬祭祀的活,因为村里人觉得他文化高,且大半年轻人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常有人叫父亲去撰写和诵读祭文。那些祭文我看过,全是繁体文言文,没有断句也没有标点符号。父亲常说这是积德行善之事,又有一定酬劳,让我不要介意,还经常拉着我听他讲解祭文中的含义,让我跟着学习。
“儿子,好在我懂一些诗词皮毛,这么多年来靠发表作品赚取的稿费足够补贴家里的电话费和水电费,还有帮人撰写诵读祭文的酬劳也够你上学的伙食费了。”我没有搭话,心生愧疚。3年前我参加工作时,三层的新屋刚起地基,直到一年后基本完工,从头至尾,我只支持了家里2000元买瓷砖,还是跟同事借的。
父亲有先见之明,2019年初,他脑梗住院三个月,刚出院就决心要建房子,说要改变命运。新屋建成后没多久,国家发布了不准乱占耕地建房的相关通知,父亲新屋梦侥幸实现。
“好在老头子聪明,病没好利索,走路还像铁拐李,就去办审批手续,再迟一点点都办不成了……”母亲“惊恐”地跟我描述着各种例子,夸张的神情和动作十分好笑。
“儿子,其实我也是考虑到你的感受才同意你爸建房,你不知道我俩花费了多少心机力气才有这个房子。我知道你很早就谈了个女朋友,可到现在一直不见你带回家。我和你爸觉得肯定是因为以前学校的职工房太破旧了,怪爸妈没本事,你感到自卑,是不是?”母亲神情突然黯然,拉着我的手说。
我知道父母的不易。“妈,你们不用担心我,我一直对自己有信心。你们把我养大供我读书,现在还建了房子,我敢说镇上没几个有你们本事大……”我安慰着母亲。
说到旧职工房,住了二十几年,承载了一家人美好的记忆,是我最怀念的地方。1996年我刚出生,父亲东拼西凑了六千元交给学校,分得了三室二厅套房,虽然在6层顶楼,但我们很是骄傲,因为这可是当时镇里最高的地方。我记得有一天全家都没带钥匙,父亲竟顺着防盗网径直从一楼爬到六楼,从卧室窗户爬进去开门,我和姐姐在楼下不停地喊:“中国队加油!加油中国队!”那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想想也很害怕。
2021年国庆,新屋“进火”那天,因为疫情,家里没有大张旗鼓地办酒席,只叫了亲人摆了三两桌。“人一辈子起码要摆一次酒席,我和你妈结婚的时候一穷二白没摆,这次又没摆成。下次就是你的结婚酒了,儿子!”父亲当着众亲友的面大声说道,众亲友也是纷纷附和。
“亮映新居宝玉盈堂祥光汇聚福禄齐全家声常旺盛,华生秀景丁财满屋厚德传承前程美好富路永开明”,父亲说这叫横梁对,贴在一楼大厅两侧。觥筹交错间,我望着这副对联出神,努力地默念它的平仄对应和理解它的含义。其实含义很简单,但需要我用一生的努力去理解和践行。
【作者单位:中国船燃广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