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上海中远海运集运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紧握“协同”与“高质量”两大抓手,深耕“水、公、铁”立体通道建设,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梯次构建供应链网络。沿江班列、行业专线、直达快航……这些奔流在铁道、航道和高速公路上的箱流与货流,是上海集运围绕高效能,疏通延伸“毛细血管”的生动写照,这些服务与产品的通道不断延展、壮大,用供应链的“线”,串起了产业链的“网”,将镶嵌在长三角广袤大地的一个个产业集群,以上海港为起点,投向逐梦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
苦练内功 编织韧性之网
11月中下旬,南通海安铁路站至洋山芦潮港的海铁联运开始实行“天天双班”服务,该快线采用点到点、双向对开的循环运输方式,每周固定开行14班。增频一个月来,各项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运营,作为班列货源的主要组织者,上海集运旗下苏北片区秉持“一体化经营、垂直化管理、标准化产品”的理念,充分对接本地产业与海铁平台,通过合理引导、精细运作为企业降本增效,并得到了包括荣威、双钱、以及一些本地光伏客户的青睐。目前每周稳定出运105个高柜,做到了“天天双班、班班满”。
这些年来,上海集运苦练内功,以协同整合为“先手棋”,产品服务为“突破口”,推进优势资源的聚焦与互补,打造兼具韧性与刚性的供应链体系。分布在长江两岸的五大经营片区,立足属地,与地方企业深度融合,既打造了区域内的“小循环”,又通过本部的统筹协调,实现了全区域的“大循环”。
在疫情期间“六稳”“六保”的号召下,上海集运勇敢出列,湖州、南通、扬州等公司快速集结,千方百计打通“最后一公里”,将药品疫苗、保供物资源源不绝地运往抗疫一线;暴雨台风中,安徽公司争分夺秒,在涨水封港前将上千箱货物悉数转移运出;绵延的阿拉山口,40多辆满载新能源设备的集卡陆续通过边境线,踏上八千里路云和月;辞旧守岁中,奥吉实业坚守阵地,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24小时开放堆场;南通公司的“五定”班列、无锡公司白电专线,为客户产业链提供坚实保障……哪里有中远海运,哪里就有保供稳畅的队伍,彰显了“大国重器”的社会担当与为民情怀。
守正创新 编织智慧之网
近年来,上海集运走出舒适圈,主动拥抱数字化,将传统物流与移动通讯、软件自动化、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相结合,推进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高速化,实现项目团队与上下游的高效协同与匹配。
10月中旬,上海集运自营拖车平台实验室启动运营。通过数据融合、场景融合、资源融合,大胆破局,秉持切实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的运营理念,不断构建深层次业务撮合与跨区域资源流动,为实现提质增效、数字赋能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主动探索与实践。
公司以拖车业务为纽带理顺全程供应链体系,率先在上海本地试点拖车包车自营项目,依托TMS平台开展苏皖、苏北、苏州、浙北区域自营拖车平台实验工作。在运营模式上,摒弃以前单一客户的派单模式,建立“虚拟调度派车中心”,实现了区域进出口、内外贸的一体化运营;在资源共享上,依托上海集运所辖区域19个网点、30余个堆场打造成“公路港”,让区域箱管和堆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经过运营中台的统筹优化,单车效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自营模式下的拖车成本较之前外采模式下降约8%,取得了成本与效率的良性循环。
自营拖车平台实验项目是上海集运“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培育数字供应链服务的具体实践之一。在集运总部的支持下,相继搭建了电子订舱、虚拟客服等数字前台,简化操作门槛;定制的TMS掌上拖车系统,经过不断总结、迭代,从早期版本只能单纯查询拖车排期,发展到集询价、竞价、排期、跟踪于一体的公路拖车综合管理终端;配合GSBN区块链技术,打通港航系统壁垒,实现清关-结算-提柜“一键触达”,在疫情期间大幅提升了进口客户作业效率;作为冷箱IoT技术项目组成员单位,奥吉实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定与实践工作,利用传感器,将普通的集装箱变身为物联网设备,为疫苗药品、热带水果、精密仪器等冷箱货物建立了可视、可控、可感的智慧载体……通过软件与硬件、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为供应链赋能,让服务具备温度与人性化。
价值领航 编织增值之网
当供应链具备了韧性与智慧,与客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牵手”,就能为客户赋能增效、创造价值。十年中,上海集运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多元价值创造,坚信客户代表未来。也正因此,公司始终秉持“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定制个性化服务、伸展多元化外延,打通定、装、拖、报、运五大环节,形成交付、信息、资源三大闭环,真正帮助客户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减费。捷捷运、捷智运、沪太通作为上海集运供应链平台的特色产品,与海运航线无缝衔接,为华东地区的广大客户提供了更多样、更稳定的船东直营服务,在特殊时期展现了更高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打响了上海集运供应链品牌。
12月1日,浙江嘉兴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由上海集运全程参与的隆基仓储优化项目嘉兴基地试点第一阶段也于当天正式落地。作为承接单位,项目团队认真梳理双方在业务流程和系统软件上的差异,积极发挥对接一线、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很快完成项目一期的平台接手工作,为后续“以箱代库”以及EDI对接的相继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将进一步缩短客户产品由“仓”至“舱”间的物理距离,实现仓储计划、物流数据的一键触达,客户将从数字化供应链带来的降本增效中获得直观感受,而嘉兴试点在“私人订制”上摸索出的成功经验,也将复制、推广至隆基项目所在的其他各口岸。
此外,上海集运在聚焦主业的同时,还勇于挺入“深水区”,面对陌生的场景和生态,秉持更坚定的转型决心和发展智慧,从600吨的化工反应釜,到上千只矿石研磨球,再到巨大的异型风电机组,项目团队相继克服跨界、整合、协调道路上的诸多挑战,充分彰显了上海集运与集团兄弟单位之间的协作精神和“承运全球”的服务能力,而各方在非集装箱领域的合作,也相应推动了公司集装箱主业的发展。
十年来,上海集运在中远海运集运的带领下,不断加速服务转型升级,推动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开发多元化供应链产品,构建高质量供应链体系,与各产业链节点深度融合,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更加织密中远海运蓝色供应链之网,助力实现交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