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暖暖的家味

发布日期:2023-01-20
作者:顾晓燕
字号:[ ]

流金岁月

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很多人背井离乡300多天,就是为了短暂的团聚。年味渐浓,家的守候连接着千里之遥漂泊的心,家人团聚才是年,有情有爱才有年味。

不变的习俗——藏在心底的感动

进了腊月就是年,老家就多了浓浓的年味。过了腊八,散落在各地的打工人都陆续奔赴家乡。年前,每家每户雷打不动要举办三场宴席:一场敬祖宗,一场敬土地爷,一场是家人团聚的年夜饭。

敬祖宗都是在中午。父亲准备了一桌菜,母亲收拾好桌子,放置碗筷时还惦记着哪位祖先是左撇子。一切准备妥当,父亲搬出铁锅,用烛火点燃折好的纸钱。随着冉冉升起的烟雾在风中摇曳,大家挨次序磕拜完毕,这场宴席才算圆满。

然后是敬土地爷。一家人带上装着半熟的肉、蛋、鱼以及酒、酒杯、鞭炮、斗香的篮子,虔诚地来到土地庙,父亲在桌案上摆好祭品,斟上酒,插上点燃的斗香,燃放鞭炮后,我们顺着母亲的指引敬拜土地爷。每年土地庙的香火都很旺,满满的祝福都是祈愿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孩子学业进步。

除夕夜的宴席是最隆重的,也最让人期盼。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有说不尽的话,仿佛一年的话都想在这一晚说完,这一年的喜怒哀乐都想与家人分享。这一天,孩子们也不用被催着学习,几代人放下所有的负担,怀着美好的祝愿,

享受亲情、互相祝福。

变化的容颜——血浓于水的深情

我的父母各自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年轻一些的也近花甲,平日里都忙着照顾第三代,难得团聚,正月里大家轮着走亲戚,都能连续聚上几天。

父亲跟叔叔、姑姑们总有谈不完的话题,回忆着他们儿时的光景。而初二到舅舅家,母亲和兄弟姐妹则一边忙着两大桌的菜,一边聊着外公老宅的点滴记忆。对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外公家门前那棵枣树,仿佛世上没有比这更甜的枣子了。

表弟眉梢间至今还留有清晰的疤痕。儿时也是在春节,我们七八个小孩在河边竹林下架竹竿烤野味,表弟捡柴火时不慎滚下河床戳伤了脸,眼见着父亲和姨夫要教训我和表哥,还在出血的表弟赶忙阻拦。至今想起这份手足情深依然让我感动。

只有在春节,平日里各奔东西的我们都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无论是长辈还是我们,总是贪恋这份温暖,这便是一年中最温柔的时光。

故乡的舞台——牵动情思的依恋

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便是乡村大舞台,每个村子都有文艺骨干,早已排好了富有特色的文艺节目,都等着春节期间一展身手。

每天下午,听着锣鼓声的召唤,大人孩子们三三两两拿着板凳,抢着到村里广场占位置。农民群众既是观众也是演出的主角,有表演唱、广场舞、民族舞,还有海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我的大姑姑退休之后当上了文艺队队长,一个人参加了几支舞蹈队的演出,精神矍铄。

看完演出,带着孩子们到了曲塘老街。天色渐暗,家家户户在门前挂上各式各样的彩灯,一条老石板街成了灯的海洋,如流星赶月,似火树银花。孩子们执着花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节日的灯火映出一张张稚气的面庞,传承着正月里民间灯会的浓郁风情与独特魅力。

记得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曾透着遗憾地表达:“春节,或许有一天会淡化为日历上一个寻常的符号,这个节日终究不会再如同过去动荡贫乏的时代那样隆重。”我想,这样的情形或许不会到来,因为故乡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无论是春日葱绿的田埂、夏夜飞舞的萤火,还是秋季遍地的金黄、寒冬冻结在茅草房檐长长的冰剑,都是家的不变守候……

【作者单位:南通中远海运船务】

◎书法/骆伟雄

◎篆刻/戚振辉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