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年味(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2-03
作者:李寸丹 付振东
字号:[ ]

  流金岁月

  我的老家在湘北幕阜山脉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每到腊月,过年的氛围就弥漫开来,爬满村里每一个人的脸,每家每户都为过年忙碌起来。

  解年猪是很隆重的一个环节。左邻右舍都把年猪养得圆滚滚肥嘟嘟的,我家也不例外。小年前后,看好日子,接来长辈至亲,将城隍菩萨请到堂屋神龛上,父亲给解年猪的师傅送上红包,师傅说上一大段朗朗上口的吉祥话,类似于相声里的贯口,听得父亲心花怒放连声说谢。年猪解开之后,师傅麻利地按照父亲的要求分解,以便熏制腊肉。而后进入喝杀猪汤环节,所谓汤其实就是解剖之后,先割些里脊、五花、猪肝等上好的肉,趁着尚有余温分别入锅爆炒或打汤,佐以湖南本地辣椒、生姜、大蒜等。摆上两桌,斟满谷酒,大家乐呵呵地边说边吃,香气扑鼻,余味绕舌,心中淌满幸福和满足,一年的艰辛和烦恼通通被这短暂的快乐和笑声融化。

  守岁和辞岁是除夕夜重头戏。年夜饭后把炉火烧得通亮,炉坑中放一个又长又大的树兜,叫年兜,要确保一直烧到正月初一仍不至于烧完,以期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大人多围坐火炉旁谈谈一年的收成,聊聊村里村外的趣事,一直到凌晨或通宵,叫作守岁。小孩则三五成群地到处嬉闹,放鞭炮,玩到夜里11点左右,在稍大点的孩子带领下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辞岁,也叫攒岁,哪怕孤寡老人也不落下。每到一家,领头的或开朗的就会亮起嗓子向主人说些恭喜过了红年之类的老套话。主人们见到小朋友到来都非常热情,因为这是吉祥兴旺的征兆。接近零点,母亲热好祭祀用品,家神和地坪各摆一张桌子,猪肉、鱼各一方,油豆腐一满大碗。父亲经过洗手净面之后静待新年到来。零点一到,我便在一旁点着鞭炮,父亲恭敬地点着三香九纸,虔诚地向家神和天地各三鞠躬,祷告来年风调雨顺、庆吉平安。随后前塆后坡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礼炮响,萤火虫一样点亮乡村整个夜空,振奋人心,把人引入无限向往。望着满眼烟火,每个人都默默祈愿来年如此般光彩绽放。

  除了庄严的祭祀活动,过年的美食是每个人心中的永久印记。童年的味蕾如同童年的心灵一样,充满了无穷欲望和旺盛精力。每到过年,不仅有美味的饭菜,更有稀罕的零食,正是味蕾的丰收季。除了家里自制的年糕、炒米糖、茴丸子(用红薯和面粉混合制成)、花片、巧片等,还会到集镇上购买五花八门零食以赐新年。家乡有拜年的习俗,一般初一到爷爷奶奶及本家,初二到外公外婆家,父母亲又各有七姊妹,因此过年就有得热闹了。初一大早先赶到爷爷奶奶那,然后到本家。早上十点之前年轻人倾巢而出,十点钟以后才轮到年长者相互走动。哪怕通宵守岁,早晨的拜年活动小朋友是万不会迟到的。记得起得最早的属姜宝、忙宝、橙宝三兄弟,天刚蒙蒙亮就听到他们向父母拜年,那些别出心裁的小零食正是被这一声声拜年给揭开谜底的。小朋友到家里来拜年除了递烟、请茶、斟酒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收获大人发放的小零食,纸包的、塑封的、盒装的,红的、绿的、花的,圆的、方的、扁的,应有尽有。一般几个姊妹带上一个袋子,由最小的拎着,以便装下那难得的新奇,有时实在装不下,需要哥哥姐姐帮着送回家一趟甚至几趟。拜年路上,小脑袋顶着小脑袋翻看着各自的“战果”,评论着各家的眼光和智慧。

  家乡过年的另一道风景便是八仙桌摆情席,也叫湖南十大碗。春节期间无论来客多少,都是这个标准招待。印象中有十样锦、炸肉、鸡羹、鱿鱼腰花、竹笋肉丝、扣肉、百合莲子羹等,炒菜为主,蒸煮为辅。炒菜出锅后,另炒一些大蒜、肉丝、胡萝卜丝、豆芽、百叶等“盖面”,铺在上面五颜六色,装到冒顶,再将碗盖往上一扣,送到桌上再揭开,保住那诱人的香气和温热。蒸菜出锅后也要浇上鸡汤,以确保香而醇。上一碗吃一碗撤一碗,碗碗经典,盘盘美味,道道可口。再加上几个会闹酒的客人,吃得笑容满面,喝得兴致盎然。

  玩,自然也是农村春节的文化盛宴。舞龙、舞狮、玩花灯、影子戏、花鼓戏,不一而足,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后。这些文化活动几乎都以锣鼓或唢呐、二胡作为配乐,显得热闹喜庆。经过专门训练和排演,分门别派,自成章法。其中舞龙舞狮讲究最为多,一般都由经验丰富、熟悉当地风俗的长者作为顾问和向导,否则不是闹出笑话就是自己下不了台。过去老屋都是建筑群,分几庭几院,一定要从正庭进正庭出,按照先正、次东、再西、后偏的顺序,如有侧庭的更不能怠慢。还要有几个掌门撑脸的武僧,当地人叫打师,主家要是给出高额打赏,要求表演十八般武艺可不能怯了场扫了兴。龙与龙相会、狮与狮相会或龙与狮相会都有约定的礼仪,其过程是最精彩的,往往经过一番仰、望、闻、潜、绕、蹭,礼让三先、争舞斗艳、致敬祝贺才依依作别。若有一方冷了场或失了礼仪就会在十里八乡传播开来,下一年怕是不好意思出门了。

  我曾参加过几次玩火龙和舞狮。火龙一般是10岁以下孩子玩,不尽讲究。就是用稻草简单编一条粗绳作为龙身,另做一头一尾,再在中间支五至七根木棍,再用金纸扎成一个金元宝似的提篮。夜里出发前在粗绳上插上点着的几根香,各持一棍摇摇摆摆,一条火龙就活起来了。提篮打前,龙珠引路,踏入别人堂屋按照鼓点转上几圈,提篮的找到主人作揖领赏就算结束。参加的舞狮也是小型的,经过两次训练我就作为狮尾参加了进去。猫着腰将连着尾巴的竹筒夹在两腿之间,双手抓住边沿不停呼扇,基本看不清狮头在舞什么,依着锣鼓节奏再辅以狮头的小口令,完成立、卧、跳、趴、左滚、右滚等连贯动作。虽然要领简单但非常吃力,舞十来分钟就会汗流浃背,但参与这样的活动异常兴奋,仿佛获得了不起的荣誉,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影子戏和花鼓戏更是乡里人的最爱,听闻哪家要搭台,消息便迅速散开。哪里的戏班子、唱什么戏、唱几天等问题,成为乡邻们唱前唱后的共同话题。唱戏当天,不等天黑就早早吃过晚饭,扛着板凳向戏台跟前聚拢,几个壮汉先献上一段本地操台(一种锣鼓演奏程式),用现在话讲叫热场。正式表演前,戏场上早就挤得乌泱泱闹哄哄的,树杈上、风车顶、窗户眼都钻出许多大小脑袋。人们陶醉于戏曲编排之精妙,佩服“好人”的大义机智,憎恨“坏人”的卑劣无耻,同情“自家人”的命运多舛,老百姓自觉自愿接受着难得的精神熏陶和道义洗礼。

  时隔多年,小时候的事也已经忘了许多,但关于过年的场景依然深深地烙在脑海里,愈久弥香,回味无穷。而今,我常住湖北,进入腊月便会盘算着回去陪陪老人,但几年才能找到一次机会。亲戚间虽有来往,多以拜年之名踏门而过,择一家吃顿饭便匆匆离去,我不认识孩子们,孩子们也不认识我。吃的喝的玩的都换了,不在家里做而请酒店送,不喝散装酒改喝瓶装酒,不聚集一起玩而各玩各的。

  中央多次提出要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我正在计划把老家的房子重新建起来,一来了却父母叶落归根的夙愿,二来给自己留一个找寻年味的“根据地”,让悠悠年味重新唤醒沉睡的味蕾和渐远的记忆。

  【作者单位:云龙峰轮】

◎绘画/付振东【作者系船舶退休政委】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