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航运街(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2-17
作者:吴锦祥
字号:[ ]

  史海浮沉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的东大名路仅仅2000多米长,沿路和周边却聚集着4000多家航运及相关服务企业和功能性机构。漫步其间,会处处感受到航运的元素,连商务楼里走出来的白领们交谈中都离不开航运的话题。脚底下有波涛的涌动,拂面而来的是太平洋的风。这里贯连大海,通向五大洲。

  从地铁站到东大名路,过街时往往会有一个长长的红灯让路人等候,似乎在提醒匆匆的路人停一停、歇一歇,感受一下这条街的风情和前世今生。每当我驻足等候的那一时刻,内心总会涌起阵阵涟漪和波澜,有时是五味杂陈。因为我每天来回走过东大名路已整整50个春秋,可谓是这条街变迁的见证人。

  如今东大名路的两侧,已建和在建的高楼比肩接踵,其中最显眼的无疑是“浦西第一高”——白玉兰广场高耸入云的花形大楼,其次则是来福士双塔大楼。位于提篮桥的远洋宾馆已经相形见绌,感觉特别低矮。想当年,远洋宾馆是上海第一批合资酒店,颇有现代气息。记得当年宾馆落成后,举行首次公开招聘,宾馆门前排起了长龙,蜿蜒曲折,盛况空前,俊男靓女热情高涨。我所供职的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是远洋宾馆的中方股东,企业的重要会议和活动经常会在这里举行。那时上海其他宾馆饭店都没有旋转餐厅,又面临浦江的独特位置,引来各方人士的青睐,成为观摩、浏览的热门处所。2000年,我母亲八十大寿,庆贺晚宴就安排在远洋宾馆顶层的旋宫。我要让母亲开开眼界。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她从没见识过偌大的圆形餐馆一小时会自转一圈,窗外浦江两岸360度尽收眼底,令老人不胜感叹,颇为我的工作自豪,而我则在她的自豪中陶醉不已。转眼20年过去了,远洋宾馆当初的光华已不再,如今夹在拔地而起、熠熠生辉的巍峨大楼间,显得有些憋屈。但从另一角度想,这就是发展的社会、成长中的上海和腾跃中的中国航运业呀!

  从1972年我进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东大名路378号)起,半个世纪中目睹了这条街上一点一滴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上海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部署,着力开发北外滩,打造东大名路航运街,于是旧貌换新颜,奇迹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以至我自己往往都举头仰视,感慨万分。

  漫步在东大名路,常常会感觉到历史的纵深和厚度。这一带早年曾称为徐家滩,十九世纪中叶就有了简陋的码头,也是上海港口的发源地。由于航运的兴起,沿江就有了百老汇路和东百老汇路。百老汇路以酒吧为主,东百老汇路以五金店为主,分别服务于下船休闲的海员和船舶修理配件。至上世纪40年代,百老汇路和东百老汇路分别易名大名路和东大名路。20世纪20年代初,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志士也是分别从这里搭乘轮船漂洋过海,去欧洲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为改写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同时,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世界名流也是从这里登陆上海,从而有了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为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后,航运和港口因连年战争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起了上港三区、五区,并与之相配套,成立了相应的航运公司、国际海员俱乐部、海员医院等企业和机构。

  东大名路378号“小红楼”建于1908年,是一栋缅甸式建筑,原址为英商耶松船厂,顶部为塔形结构,绿瓦翘檐,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因外墙红砖故,被称作“小红楼”。新中国成立后,民生轮船公司、港湾医院和北方区海运管理局先后在此入驻。1972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从外滩乔迁至此,从而书写了航运业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小红楼毗邻的是一栋浅灰色的西楼,为中远下属的航运服务机构。上世纪末拆除后在原址重建了远洋大厦,是上海最早的智能化大楼。落成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专程视察,并题词“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发展远洋运输事业”。我在小红楼里断续工作过多年,经历了指挥海外接侨的惊心动魄、中国第一艘集装箱船扬帆启航、开辟中美航线的艰难和曲折、航运业重组的纵横捭阖……

  1997年7月,中国海运集团在东大名路700号“鸣笛启航”,为航运街增光添彩,更为中国航运业高歌猛进铆足了劲。2016年2月,中远、中海两大航运央企重组整合——全球最大航运企业中远海运集团诞生在黄浦江畔,东大名路678号成为新集团总部,引领中国航运界迈上了新的征程。

  世纪之交,虹口区建立了东大名路航运街建设办公室和北外滩建设指挥部,航运街的建设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路边的民居和商店陆续拆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酒店、智能办公楼、滨江绿化带和亲水平台,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客中心景区,拥有彩虹桥、“一滴水”等注入航运因子的标志景观,别具特色,是虹口区第一个国家4A级景区,兼具时尚、品位、创新、科技于一体,已经成为市民及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和政策配套,航运街吸引了世界航运界的八方来客,从而实现了从“老码头”到“航运一条街”再到“航运总部基地”的华丽转身。北外滩成为国内航运服务企业最集聚、航运总部特征最明显、航运要素最齐备、航运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之一,一条条新的航线连接“一带一路”从这里铺设和延伸,一个个新的纪录在这里创造和刷新并向世人昭告。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730万TEU,再创新高,连续13年领先世界,傲立群雄。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共同主办的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世界会客厅成功举办,尤其是在2021年首届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高度评价航运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发挥的作用。

  如今的航运街尽管新建筑鳞次栉比,摩天大楼遥相呼应,但“小红楼”、高阳大楼等一些历史保护建筑仍然保留了下来。途经这些老建筑,总会有一种沧桑感。诚如大作家果戈里所说的“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诉说。”东大名路以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新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作。漫步在航运街,常常会有飘忽感,仿佛穿越时空,新旧叠加变幻,让人浮想联翩;也会有海涛拍击感,在内心溅起一朵朵浪花,让人反省,给人动力,催人奋进。

  【作者单位:上海船东协会】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