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品风情之浪尖上的“粤”味(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3-03
作者:米军喜
字号:[ ]

  生活潮

  民以食为天。任何美味佳肴,惟传承创新升华,才能锁定人们的胃口。海员也不例外,对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远洋船上的海员配置,如同家庭成员的搭配,有时举足轻重。公司有位上海籍老船长,业务技能没话说。他有个习惯,每次上船总要多问几句,船上的人员情况如何,末了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能否调某大厨到船上来。抓人抓心,留人留胃。船长曾说过,若连吃都吃不好,还开什么船?干什么活?航海便失去了本来的要义。若能跟着这样的掌舵人,一起驾船闯五洲走四海,谁能不乐意,谁能不开心。

  艰苦的远洋生活,并非日子的孤独,也是饮食艰难,没有其二。受客观条件限制,取材不容易,保管保鲜更不容易。还有,船上不允许明火,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粤菜在船难以维持持久的原因之一,因为许多食材必须通过加重口味来进行调剂。

  让百舸飘香四溢,让万舟食指大动。多年来,公司有关管理部门结合船舶实际,面向船舶,面向海员,甚至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适合远洋环境的菜式和点心,精心编辑了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远洋船舶菜式1000例。根据海员自己的制作经验,将方式方法,制作过程,以及创新心得用文字进行详细解读。翻阅书籍,不难发现,广府菜谱及点心成为本书的一个重点。可见,好东西,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有些独具特色品格的菜谱,纯偶然相遇而谋得,实为口福。20世纪90年代,海皇轮常年来往于我国华南地区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之间装载燃煤。在澳大利亚码头及锚地,大家都能发现银鲈在水面穿梭,密密麻麻,成群结队,而当地又对海钓没太多限制,正合了海员们的心意。对于船上大厨来说,那更是心痒之事。连续一周多时间的航行,船上新鲜食品几乎断绝,冷藏肉鱼更不适宜制作清淡可口的粤菜,桌上的剩饭剩菜开始多了起来。大厨再三鼓动,大家钓鱼,他加工。于是乎,钓鱼,杀鱼,蒸鱼……一时间,船上谈鱼话浓。大家以广式菜为蓝本,像模像样地烹饪出豆豉蒸鲈鱼、梅菜蒸鲈鱼、橄榄蒸鲈鱼,层出不穷。就这样,广府清蒸海鲈成为大家的最爱。出锅、刺油、浇鱼汁……多一分钟,老了,影响口感;少一分钟,有血,影响胃口。厨房红红火火,餐厅热热闹闹,海皇轮过年般火爆了好些天。

  广府菜的可贵特质是传承创新。广州食客爱追新猎奇,爱聚众扎堆,有时还带点挑剔。要满足这类爱食之人的胃口,厨师就得不断创新,不时来一个“特别介绍”。第三天,大厨觉得不过瘾,说明天要给大家展露一个新菜式。他将一条条海鲈从背部剖开,洗净、吸干,然后用盐巴在鱼身上细细涂抹一次,再用刀俎板结结实实压上一个晚上。天亮后,小火,慢煎,装盘。望着点缀着红椒圈、绿葱丝的一盘油亮亮煎鱼,大家食欲大增。果然,味鲜入骨。一个个盘底见光,乐得大厨连眼睛都淹没在了脸颊中。

  “吃你们广府菜。一盘蚝油淋生菜,二个香煎荷包蛋,三块蜜汁叉烧,外加一小碗饭。”粤菜越海,享誉国外。纽卡斯尔港口,有一位老引水员是海皇轮的老客户,粤菜风味早已深入他的人生,每次来船引航,都希望能在船吃上一顿工作餐。吃到大厨的煎鱼时,老头有点自醉,忍不住告知船长,你们珠江鱼真好吃。船长笑而不答。老头哪里知晓,中国海员早就学会了就地取材、土洋结合。

  在中国海员中流传一句话,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不怕会饿死;有广东人的地方,就不怕吃不好。20世纪末,公司有条船在长江流域转悠,忙时,运载货物到日本、韩国等地;闲时,就在长江里泊上两天。船上两位厨师——大厨大连人,红烧鱼有水平;二厨山东人,炸油条水平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菜式值得大家称道。时间一长,大家开始疲乏。有一回,船在南通狼山锚地。闲来无事,大家想的还是吃,于是从小渔船上购回10多只家养鸡,起先顿顿红烧,很快便吃烦了,广东籍海员更是直言太浪费。晚上,大台(船舶服务员)沉不住气了,叽叽咕咕好半天,大家才闹明白:他想做白斩鸡,但又怕厨师生气。能者上!政委放言,厨师的工作他来做。未曾想,香滑可口的白斩鸡令人回味无穷。七分刀工,三分火功。厨行里的这句老话,足以说明大台的刀工和火功。两天后,大台又叽叽咕咕,说今天再换一种吃法——葱油鸡。没想到,大台还有这一手。好吃,当然得记恩。于是,大家记住了这位每天没有三句话的大台,叫松哥,来自广州。有人说,大台的白斩鸡味美,是亏了那锅汤。也有人说,大台这人,本身就像那锅汤,有点名堂。大台说,广东人爱吃,就没有不会做鸡的。

  有一位王船长,祖籍河北,从小生活在广州。或许是天性,王船长做得一手好菜:香煎鱼、清蒸鲍鱼、白切鸡、炒鲜鱿……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几碟菜肴瞬间摆满饭桌。公休在家,船长厨房里外一双手,海嫂马大姐顿成了一个真正的甩手大掌柜。“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为了迎合王船长,马大姐开始潜心学习制作糕点。短短一个月,冰皮月饼、榴莲酥、蛋黄酥、老婆饼、蛋糕卷、曲奇等,魔术般展现在王船长面前。投之粤菜,还之点心,夫妻关系不甜蜜都难。每次上船探望王船长,马大姐都会带上一大包糕点给大家分享。以至于大家“点心嫂子”叫久了,竟忘了她的姓和名。

  高手在民间。这话在远洋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公司一艘船跑国外,在锚地等待。钓到大鱼好处理,特别是石斑鱼,蒸上五分钟,便成为一道海鲜大餐。有时,大鱼钓多了,小鱼成了多余,弃之可惜,宰杀更烦。可偏偏有人“好这口”。船上木匠来自潮州,不见他钓鱼,却穿一双工作鞋,拎着一个塑料桶,在甲板四处转悠,专收小鱼……夜宵时分,一锅鱼丸粥便端到餐厅,一道经典广府菜浴火重生。大家这才知道,木匠付出有多大,鱼粥功夫有多深。广府粥不简单中藏着不简约,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这位潮州木匠居然hold住了。一粒粒小鱼丸飘浮在锅中,香气四溢,不干不稀的鱼粥里,鱼刺鱼骨整整装了一包纱布袋。“好吃!好吃!”大伙惊呼,“若不是铝皮锅厚,锅底都会刮穿!”有人形容。

  舌尖相遇,广府佳肴,触动心灵。海员们漂洋过海品风味,守望粤菜到地老天荒,交流美食传递人间温暖,逍遥度过漫漫时空岁月,寄托人们朴素的情感欲望,让粤菜得到更远的传播。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特运】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