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芦笋

发布日期:2023-03-31
作者:唐国林
字号:[ ]

  流金岁月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铜陵市枞阳县境内长江段的一座小沙洲上,四面环水,传说在上古时候有只凤凰在此处停留,曰有凤来仪,故名凤仪乡。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沙洲最早是没有人住的,每年汛期整个岛屿都会被淹没,岛上蛇虫遍地,不适合人类居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因常年战乱,勤劳的祖辈们逃到此荒岛避难,为了抵御洪水,又一挑一挑地垒起了环绕岛屿的江堤,将这片蛮荒之地变成了如今的世外桃源。

  江堤外是广阔的沙滩,沙滩上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芦苇全身是宝,其超级发达的根系保护着江堤外的沙土不被江水冲刷流失。芦苇根还可以入药,老家人称为“芦笋”的芦苇芽可以食用,苇叶用来包粽子,苇秆可以做凉席或卷帘,枯萎的秸秆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每年正月刚过,春雷一声炸响,春雨开始滋润着大地,地底的芦芽随之破土而出。每年这时候是乡亲们最为开心的日子了,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去芦苇场打芦笋。我们芦苇场的芦笋有两种,一种长成后,芦苇秆皮薄,破开后可以用来编制芦苇席,这种芦笋是不可以食用的;另一种长成后,芦苇秆非常结实堪比竹竿,可以用来编制晾晒的卷帘,这种芦笋是可以食用的。大人们把孩子们召集在身边,细心教授辨认哪种芦苇是可以吃的,哪种是不能吃的,芦笋怎样挖起来更省力。

  随着大人一声令下,孩子们挎着篾箩欢快飞奔冲进芦苇场,比赛看谁打得多。孩子们的耐心大抵是不够的,才打了半篾箩的芦笋后,就有几个跳脱的孩子们拿出自制的风筝、捕蝶网等玩物,引来其他孩子们争相追逐。芦苇场变成孩子们的游乐场,打芦笋的事早被孩子们抛到了脑后,每每大人们总是笑骂自家孩子。临近中午,大人们开始唤孩子们回家,孩子们这才恋恋不舍地收起玩具,收拾起篾箩,跟在大人们后面与伙伴们一路嬉闹着回家。

  打回家的芦笋需要经过几道工序处理后才能食用。首先是剥去芦笋外皮,只留脆嫩的芦笋芯,然后将剥好的芦笋放入沸水中煮5分钟左右,捞出放入凉水中,再从根部将芦笋撕成四瓣,最后在清水中浸泡两三天,母亲说是为了去除芦笋中发涩的成分,长大后才明白那是为了去除芦笋中的草酸。

  等待的日子是那么漫长。终于等到了母亲在某一天宣布晚上吃炒芦笋。父亲早早把爷爷奶奶请到堂前坐好,我和弟弟流着口水围在灶台前,看着母亲往锅中放入村里老作坊压榨的菜籽油,切上一块自家腌制的咸肉,倒入鲜嫩的芦笋,大火爆炒后不一会,一盘清脆爽口、香味四溢的炒芦笋就上桌了。父亲温了一壶酒,就着芦笋的鲜香,和爷爷聊着田里的春耕,母亲和奶奶唠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大人的期盼中慢慢长大。

  长大后我投身祖国的远洋事业,随着远洋巨轮航行在异国他乡,回忆里是家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还有母亲那炒芦笋的味道。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德纳里轮】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