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乡村振兴
“史书记好!我家姑娘高考分数出来了,您能帮忙教她填志愿吗?她想买台电脑上大学,什么牌子好?”一大早,村里的黄大姐发来微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悦之情,史书记感同身受。
前不久,黄大姐大哥的遗孤到珠三角务工了,如今女儿又考上大学,压在她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作为第一书记,史志永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个家庭在脱贫摘帽之后,伴随乡村振兴走进的新生活。
2021年7月,受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委派,史志永作为工作队成员进驻高州市新垌镇开展乡村振兴帮镇扶村工作,同时担任公司定点帮扶村高良村第一书记。
与大多数山地区域一样,高良村也存在基础设施滞后、耕地面积稀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教育薄弱等不足。同时,高良村又是全镇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的高寒山区村。如何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是摆在史志永书记面前的一道难题。
越难,越要开拓创新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和第一要务。”进驻高良村充分考察调研之后,史志永强烈感受到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运筹推动下,2022年5月全镇范围第一家村集体名下的农业公司“高良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在反复多次调研学习的基础上,选择援建实施肉牛养殖项目。项目通过异地置业,在邻村租赁集中流转的闲置土地80亩种植牧草和搭建牛棚,计划养殖肉牛200头,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
该项目具有创新联村发展模式、释放“三变”改革红利、有效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当地村民收入、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经营风险总体可控六大创新优势,有望加快推进镇域畜牧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圈养转型,打造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标杆。
越难,越要抓住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高良村实际,史志永把教育帮扶的两只手,分别指向了乡村儿童的读书梦和当地青年的就业梦。
一方面,以村基础教育为突破口,在学校举办乡村振兴讲堂,针对师生们的实际需求,捐赠了校服、书包、文具袋等学习用品以及空调等设备,启动学校操场硬底化、教室翻新装修、新建航海教室援建等项目,积极推动帮扶单位团委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结对助学活动,爱心员工与18名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努力为未来乡村振兴培育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采取“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供岗位、群众参与求职”的模式,在新垌镇举办船舶水手、机工专场招聘会,对有转岗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援助,并承诺取得执业证书后在培训费用上给予减免,保证百分百安排就业。招聘会上,近70人现场参与应聘,最终录取人员已正式开班培训,顺利上岗后将明显提高家庭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致富”的综合效益。
越难,越要奋勇争先
2022年7月14日,高州市村集体电商平台发布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高良村“一村一网店”在全市427家村级网店中,农产品销售金额位列第二,高良村村集体因网店销售获益金额位列全市第一。而高良村网店销售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帮扶单位的定向采购。
今年年初,针对以往村集体及村民在帮扶采购中的收益不足问题,史志永积极探索新模式,借助高州市“一村一网店”平台渠道,与帮扶单位建立稳定购销合作关系,完善帮扶采购定点单位、电商网店、村集体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村集体经济增收,切实提升消费帮扶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帮扶单位累计采购当地农产品近100万元。高良村因网店收益分红,得以提前3年完成村集体收入考核指标,一举摘掉“欠发达村”的帽子。
越难,越要守牢初心
任职以来,史志永知责于心、履责于行,坚持把驻村工作纪律挺在前面,严格自我管理,注重实干实效,保持清正廉洁。从基层党建到乡村治理,从走访调研到引入项目,他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从创卫迎检到疫情防控,从养猪场清理到“三清三拆三整治”,他总是亲力亲为、积极参与。在与村民深入接触过程中,史志永坚持用心用脑用情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他先后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和机关单位,为村民拾养子女办理户口、帮助申请提高低保户补贴标准、为精神病患者办理残疾证、协调电信部门在村内增加网络基站、联系农科专家指导村民解决种养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同时,他也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困难户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史志永格外珍惜开展每一次具体帮扶工作的机会,始终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真心实意当好村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作为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这是史志永对自己任职村书记的终极目标。他期待着能够——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办,工作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在任期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散运)
图为史志永正在给高良小学学生发放捐赠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