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声
陈毅司令员曾经十分动情地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烽火硝烟的年代,我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作为当年华东战场上的一名老战士,对于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军民鱼水情有着深刻体会。
军歌嘹亮
我人民军队在任何艰苦困难条件下都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军歌嘹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和老百姓》《十送红军》等,这些军民一家亲的革命歌曲当时都是大家非常喜爱和十分流行的。歌声唤起了红色记忆,弘扬了优良传统,增强了热爱人民、遵守纪律的观念,使革命军人永远遵纪爱民、军民团结、奋勇向前。
“咱爱民去!”
打仗时没有固定营房,我们都是住民房,走到哪就住在哪。战士们有一句经常说的话是:“咱爱民去!”就是帮助老百姓做好事去。做好事也是有标准的,要求“地净缸满”,就是要把老百姓的房子打扫干净,把水缸担满,还经常利用作战间隙帮助群众干各种农活。部队每次移防前都要普遍检查一次群众纪律,看“地净缸满”是否做到了,借的东西是否都还了,如有损坏是否已赔偿,并向房东感谢告别。
桌上的表
部队在攻打城市前会普遍进行一次入城政策纪律教育,要求不但要打好仗,还要严格遵守纪律,做到秋毫无犯,“光荣进城,干净出城”,取得军事和政治双胜利。在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中,三野3纵8师23团1营突破洛阳东门后,在打扫战场中发现一楼房内桌上有一块瑞士怀表,表面雪白,表针漆黑,表内有4颗宝石,是块难得的好表。打仗最需要表,可大家拿起来看看又放回去,后来经过这里的每个战士都这样做,一直到部队离开,桌上的表始终放在那里。一营营长、战斗英雄张明连夜赶写了一篇题为《桌上的表》的稿子,新华社发了通稿,向全军、全国作了广播。新中国成立后,这篇稿子又被收入教科书,成为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典型事例。
杏树底下
我所在的2连一次进驻一个刚解放的村子,岗哨就设在村东头一棵杏树底下。树上挂满了黄澄澄、圆溜溜的大个杏子,伸手可得,实在诱人。但我们的哨兵从白天到黑夜一班一班地替换,没有一个人去摘一个杏吃。村民见识过旧军队的胡作非为,现在又真切体会了人民军队军纪严明,纷纷赞不绝口。
救命之恩
战争年代人民热爱和保护子弟兵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故事。我的老连长赵玉生有次负了伤,由担架队负责往后方送,正值风雪严寒天,抬担架的老乡怕他二次冻伤,就脱下自己的棉袄给他盖上;途中接待站的大娘耐心地给他一口一口地喂饭吃,感动得他热泪盈眶。我的老师长、老红军王明礼那会还是团长,转战鲁西南时负了伤,往后方转运途中突遇敌军。“如果抬担架的山东老乡害怕,扔下我跑了,我肯定没命了。可他们没有这样做,冒着很大风险把我藏在高粱地里,等敌人走了才把我送到后方。我始终忘不了山东老乡的救命之恩!”老首长每每提及此事就激动不已。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以我军60万打败了国民党军80万,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此后的渡江战役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参加运送物资和伤员的民工多达534万人,是参战双方兵力总数的3倍多,父送子、妻送郎的场景随处可见,是人民把自己的亲人送上了战场、把最后一把米用来当军粮、把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把仅剩的棉袄盖在伤病员身上,也是人民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神圣的一票义无反顾地投给了共产党、解放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民用小车推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出了新中国的诞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我们在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天津中远海运(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