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考(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4-21
作者:刘霞
字号:[ ]

  工作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首次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概念,为深入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明确着力重点,坚定不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适应新阶段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号令,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一深刻论断,正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相衔接,特别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史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坚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金钥匙”。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这一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优化升级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是重点、全面实现现代化是一以贯之的目标,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建立起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以更大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但必须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为产业基础较弱、产业链稳定性不高、抗冲击能力不足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继续深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和战略部署,更加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不仅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与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发展理念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是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塑造发展新优势、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国际新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对我国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欠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等现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必须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为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供重要遵循。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基石,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必须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因此,扭住转型不动摇,突出抓产业发展和新动能培育,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对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战略主动、发展主动、创新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对保障改善百姓生活、实现持续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还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振兴实体经济。尤其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在发展大局中找定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先机,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掌控技术话语权、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压舱石”作用。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工业则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制造强国、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安全可控以及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以着力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新格局。为此,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基于这个意义,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有了着力点,实体经济发展也就有了脊梁。

  立足新发展阶段,走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需要以改革创新思维系统协同推进。一方面,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并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走出一条良性循环、高效率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新发展阶段,各个产业更要保持和全球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跟踪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带动国内产业继续升级和创新突破。

  持续做优做强制造业,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特别是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不仅有利于我国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而且更有利于迈向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看,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夯实大国制造的基础。一是要准确把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赋能核心产业;二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继续做大制造业总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三是要紧紧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物联网、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夯实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

  展望未来,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人才发展院党建研究中心/科研创新中心)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