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改革突破 激发活力效率 助推造船强国建设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04-28
作者:
字号:[ ]

  他山石

  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租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于2012年6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大中华区首家船厂系租赁公司。中国船舶租赁基于“产融结合、服务主业”战略使命,立足企业自身实际和行业发展特点,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以激发活力、提升效率、增强动力为主线,以“双百行动”综合改革为抓手,聚焦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三大机制”改革,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推进治理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一是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2021年11月,中国船舶租赁成立第一届公司党委和纪委,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和纪委监督职责,制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中国船舶租赁成为中国船舶旗下唯一成立党委和纪委的境外企业。

  二是以在港上市为契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借助在港上市,中国船舶租赁引入3名外部独立董事,并由新股东提名1名非执行董事,实现董事会成员构成多元化且外部董事占多数。按照上市规则设立提名、薪酬、审核委员会,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设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有效发挥专业委员会和外部董事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三是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改革。基于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船舶租赁同步推进董事会职权改革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董事会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等6项重点职权所涉及的15项管理制度和授权清单,保障落实董事会职权。中国船舶租赁成为中国船舶首批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的18家重点子企业之一。

  四是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中国船舶租赁结合自身业务实际,主动提出针对重构船海装备租赁业务管控制度的改革方案,推动集团将公司管控模式调整为“战略+财务”模式。2020年8月集团制定《船海装备租赁业务管理办法》,将项目审批制调整为审批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并兼顾集团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同时,中国船舶租赁把管控制度成果与企业治理效能提升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三重一大”制度,充分授权管理层自主决策一般船舶租赁项目,确保改革效果落到实处。

  (二)建立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明确股权激励导向。中国船舶租赁推行激励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未来年度业务持续增长,并有效提升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因此,区别于限制性股票的存量价值分享,基于增量价值分享的股票期权更符合激励导向。通过对标统计,股票期权也是港股红筹上市国有企业普遍采用的股权激励方式。

  二是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设定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回报率、预期资产损失率等较高的业绩目标作为解锁条件,对核心骨干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并要求个人考核结果须为良好等级及以上。设定不同考核等级的期权生效比例,若考核未达到良好、B级或同等级则不予生效。

  三是着眼于员工激励计划与企业中长期发展要求相匹配。中国船舶租赁于2021年9月将股票期权首次授予19名核心骨干人员,于2022年4月将其中预留的20%股票期权授予新进职业经理人和骨干员工,共计1.4354亿股,占企业总股份的2.34%,激励人才价值创造。激励对象获授股票期权的数量,以各层级年度获授价值占比薪酬水平为依据,年度获授价值最高不超过授予时年度总薪酬水平的32%。

  (三)构建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一是明确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船舶租赁是在港上市企业,治理结构完善、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内控体系较为健全,具备构建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的良好基础。在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中国船舶租赁进一步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经理层成员100%覆盖,是中国船舶首批4家企业之一。

  二是制定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2022年4月通过市场化选聘的5名职业经理人全部到位,其中4名来自集团内部并全部完成身份转换。职业经理人签订劳动合同、聘任协议、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中国船舶租赁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建立了职业经理人选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与薪酬刚性挂钩约束。坚持业绩导向,合理拉开差距,且浮动收入与绩效考核结果强挂钩。按照业绩薪酬双对标原则,每年调整薪酬基数,并设定追索扣回机制。对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未达到完成底线、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主要指标未达到完成底线、聘任期限内累计2个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退出。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国船舶租赁聚焦机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实现了企业自身在发展和效益、价值创造力和竞争力、改革创新和管理能力上的显著提升,全面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案例集》)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