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信步
2011年,22岁的我从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一开始,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每天只盯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机械地重复着日常的工作。直到第5年,我遇到一位老师傅,对我说了一番话,至今印象深刻:“年轻的小兄弟,你最好把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不断努力积累,这样将来才能肩负起更重的担子,承担更重要的工作。不然到我这个年龄时,怎么做得到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那之后,我开始尝试改变,跳出程式化浑浑噩噩的生活,阅读、思考、记录,原本单调无趣的生活,因为改变而开始一点一点变得有意思起来——当然这是时隔数年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的。
这几年中,我反复阅读了这样几本书——《非暴力沟通》《少有人走的路》《正面管教》《富兰克林自传》《干法》,在反复阅读中一次次细细品味、辗转思索。与此同时,在工作之余跟同事们分享自己阅读积累的故事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和愉快的消遣,从反复背诵到小心试讲,最后收到同事们的正向反馈——从中获得的快乐与满足前所未有。
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我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才疏学浅,于是开始要求自己更加认真地记录学习感悟——坚持到现在写下的感悟恐怕应有上百条了吧。
笔记本是我最真实的朋友,只要需要它就会“出现”在身边——特别是灵感到来时,要赶紧写在笔记本上,错过生活恩赐的点化可就不好了。刚开始的每一次记录并不容易,写时绞尽脑汁,回头翻阅却常常觉得味同嚼蜡,但自己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坚持了四年后,现在的我突然意识到,在这长久的记录过程中,一种对思考的热情逐渐自内心涌出,并生发成一股生机勃勃的持久的力量——仿佛世界在我面前打开了新的一扇门。与此同时,老师傅们看到年轻人努力都会感到很欣慰,往往毫不吝啬地给予赞扬、鼓励和指导,倾囊相授——对于我来说,这真是莫大的帮助,希望自己今后可以用好这份力量,厚积薄发!
从书本中获得经验再投入到日常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乐趣的催化剂,越学习越有趣,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我认为有意义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暂时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每一次我都会认真地记录下来,在空闲时间进行思考。我愿称这些有意义的问题为——“心中的种子”。
当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每次坚持积累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会成为一种驱动力,自然而然地“叮嘱”我继续坚持下去,争取再上一个台阶。在多巴胺与内啡肽的博弈中,我选择了咬牙不断坚持,正因如此,我才能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作者单位:大青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