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积极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理念,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相关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锻造一流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治理水平。深入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构建“一个实施办法、三个方案、六个权责清单、十二项基本制度”公司治理体系制度框架,在厘清同一事项党委、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的基础上,把事项按九大类整合成公司权责清单,实现“多单一表”,做到简明实用、协同高效。开发决策管理系统,将清单内容嵌入管理系统,设置合规性审查、风险评估、法律审核等环节,并建立“及时督办+季度检查”的决议执行检查机制,实现决策闭环管理。
二是加快建设数智能力体系,以数据驱动管理能力提升。基于端到端流程贯通重构流程体系,包含管理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支持三大类、14个业务域。优化组织与流程对应关系,沿着流程设组织,实现组织形式由职能型向流程型转变,大幅提升内部组织协调度。坚持“让数据说话”,按“1+5+11+X”顶层架构,建成企业多级智慧管控中心,包含987个实时管控场景、2867项指标,不断提升公司一体化综合运营管控能力。构建新一代数字化产品研制管理体系,打通以xBOM为核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链路,实现数据统一管理,提升产品研制和售后服务效率;建立内外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打通供应链全域业务,大幅提升供应链管控能力。
(二)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一是抓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牛鼻子”,树立“人人担指标、挑战高目标”的积极导向。开展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正向设计,系统构建针对经理层成员的“两基本+一卓越”责任体系。“两基本”导向:将岗位赋予的义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作为基本岗位责任,将各项目标任务作为基本业绩责任。“一卓越”导向:鼓励挑战、自我加压,提出明显高于集团和客户要求、历史最高水平或增幅、行业水平的卓越业绩,激发经理层成员挑战新高。建立包含“目标维、价值维、责任维、特征维”的指标任务体系以及紧密挂钩、刚性考核、刚性兑现的管理机制,实现强激励、硬约束。
二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完善以劳动合同为主体、以岗位为基础、以评价考核和有序流动为主要形式的用工机制。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识别核心关键能力,解决“向哪里布局”的问题,重点引进“国外高智”“高端领军”“高潜掐尖”“高素质基础”四类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方阵。围绕质量、安全、保密、劳动纪律等梳理明确严重违纪违规行为清单,规范“红线”退出。基于“岗位有任期,上岗需竞争”的原则,以任职资格、工作业绩为基础,打通“不胜任”退出渠道。构建全过程监督的新员工三年培养体系,加强“新员工三年培养”退出,推进员工市场化退出常态化。
三是强化推进管理人员能下,明确“要什么、考什么、述什么”导向,激活关键少数活力要素。构建干部述职结构化模型,干部年度述职时,先述本人年度工作“三大不足”,自我反思审视个人工作失误或缺憾的三个方面;然后述本人年度工作“三大进步”,直指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技术攻关等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价值性、结果性、里程碑性的重大进步和贡献;最后述“任务角色”,防止政绩大锅饭,讲清“本人”在推进实施任务中履行了什么角色、做出了什么贡献。
四是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围绕“要什么、考什么、激励什么”,深化分配改革。改变工资增量与任务增长简单挂钩的“任务型”分配逻辑,将效率效益提升、创新驱动等高质量发展方向挂钩占比提升至50%;实施“关键目标奖”“降本专项奖”等,营造人人盯目标、事事为目标的氛围。用好用足各项中长期激励工具,通过实施特殊人才津贴、岗位分红、股权激励,确保收入凭贡献、收入能高能低。
(三)打造领先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自主”与“开放”结合,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整合内部资源,建设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4个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快速研制中心和5个专业化的技术研究实验室,通过科研内部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地方政府建立“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开创外部创新力量“走进来”、内部创新成果“拿出去”的单透模式。已搭建各类技术平台18个,吸引内外部创新团队37个,开展研究项目43项,在机器视觉技术、增材制造、AR辅助装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踩油门”与“松刹车”结合,探索“百团大战”创新机制。聚焦成飞核心竞争力,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实施科技创新“百团大战”,对轻资产、小规模的项目进行快速便捷投资,项目管理遵循弹性制、重结果,项目评价着眼开放性、宽容性,授予“团长”一定自主采购权限,建立“快速采购流程”,保障项目快速推进。“百团大战”开展不到1年,已立项272个,累计投入金额数千万元,“90后团长”占比61.7%,广泛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四)优化产业能力结构,打造稳定健壮的航空产业链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小核心”能力建设,快速强链固链。聚焦航空主业,开展强核、固本、强基工作,将90%以上的条件建设投资用于强化研发设计、总装、系统集成、试验试飞及售后支持等核心能力。调整人才布局,在产品能力自主、技术能力提升、前沿技术探索、制造装备自研方面,集中优势人才资源突破瓶颈、补强短板。强化数智能力、数字化协同研制能力建设,打造构建行业领先的新一代协同研制和保障体系。聚焦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基于精益理念,按专业能力重组内部零部件、装配、交付和物流等生产单元,形成基于“强核”的组织体系。
二是扩大开放融合,聚力“大协作”集群发展,实现延链稳链。创建“1+1+N”(政府+龙头企业+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撬动160亿元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打造集群化脉空产业园。通过产业发展需求牵引遴选专业制造能力对口的战略供应商入园承揽配套业务;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分层分级”培训,快速赋能入园企业;健全“全流程”供应商管控机制、“公有云”数据协同管理机制和“盯监导”派驻供应商代表机制,构建入园企业的强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稳定、规模化的航空零部件供应能力。
通过改革,成飞作为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作用逐渐显现。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全面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装备制造技术和能力体系。2021年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88项,获得授权专利318项,其中发明专利257项,同比增长近4倍。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类奖励36项,同比增长2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s形试件检测方法及加工精度提升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中国在金属切削机床测试领域的第一项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