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们党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创新(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7-07
作者:孙勇志
字号:[ ]

  理论研究

  思想立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探索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笔者就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思维和方法,全面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创新的内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深化与理论创新

  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经济、制度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小系统与大系统、子系统与主系统的关系。从我国和世界各国产业体系发展历程看,产业体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分工形成和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而集成、发展的,一般来说是从要素简单、发展水平低到要素结构更趋复杂、发展水平渐次跃升。而建设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观念和理论及方法等并非完全与产业体系发展保持同步演进,产业发展实践和产业体系建设总是呼唤、催生产业体系理论、观念及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始终关注和加强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发展产业体系,不断深化建设产业体系的认识和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产业体系认识探索和理论创新由此肇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新体系”新在要创新发展理念,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两者互为因果和目的,相互系统融合、支撑,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阐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了理论体系、世界观方法论和逻辑体系准备,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第二,“新体系”新在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力和长期战略支撑,这就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动力问题,丰富了产业体系理论创新的内涵。第三,“新体系”新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更加关注产业体系主体及其发展要求,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发展新活力的目标要求。概而言之,产业体系主体与市场主体近乎等同,既有各种类型的企业主体,也包含企业职工等个人主体,个人主体是企业主体的核心和发展之基,企业主体是个人主体的集合、价值实现的平台,坚持唯物史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主体活力和企业主体活力的有机统一,不断推动主体活力协调、跃升和可持续发展,以最大限度激发、调动个人主体活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第四,“新体系”新在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世界观、思维和方法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和矛盾运动等基本原理和规律,不断发展和凝练为系统观念、思维和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探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正是坚持系统观念,我们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更加系统、丰富,理论创新明显提速。

  党的十九大报告延续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性理论探索,超越了传统的三个产业划分及功能认识,立足产业系统性,着眼于主要生产要素及其影响力等视角,创新性提出了“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简称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系统观念、思维更趋明确。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更加明确了系统观念和思维是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观念、思维和方法,以创新为核心要素引领产业体系发展、以产业体系要素协同为发展方向和路径,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化、全面,理论体系创新成果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原则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其指导思想和理论逻辑必然要求以系统观念、思维和方法,加速推进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理论、思想和方法论准备。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发展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坚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始终牢牢依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和核心,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明确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向和途径,即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等,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系统观念,更加关注产业体系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以促进系统功能优化、产业体系提质培优,首次提出了“三个融合”的产业发展维度及路径,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

  从发展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到“三个融合”的产业发展维度及路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和探索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这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理论、思想的创新,也是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和方法,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全面把握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创新的内涵

  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由丰富的理论内涵与观念、思维、方法和党的理论品格及精神特质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党的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系统观念、思维和方法是引领理论创新、指导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理论内涵和成果则是其载体和形式,三者紧密联系,互为前提和条件。要全面、准确把握党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理论的内涵,就要从这三者入手。

  1.理论内涵之新

  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持续深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和理论创新,突破了传统三个产业体系宏观静态划分、线性均衡发展、产业价值链易被低端锁定等认识局限和实践局限,更加关注产业体系系统性,识别产业体系风险,逐步形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理论内涵。创新理论内涵,新就新在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全过程,赋予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以原始、原创之创新基因;新就新在提出了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予“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系统观念、思维和系统要素等新内涵;新就新在始终坚持依托和筑牢实体经济之产业体系的根基,确立了产业发展之本;新就新在明确以“三个融合”的产业发展维度和路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指导实践,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理论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总指导,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深化认识,丰富、提炼、拓展理论内涵,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产业体系建设实践发展。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极限。我们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不会停下脚步,必将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现建设的实践不断发展。

  2.观念、思维和方法之新

  新时代十年,我们党确立和坚持了系统观念、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认识、探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路,超越了长期遵循的传统三个产业体系划分及功能认识,初步形成了以系统观念为基本指导原则和方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这是世界观、思维和方法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惟观念、思维和方法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和理论发展才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践才新,才会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彰显了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和精神特质,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方法论指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一个既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全面系统的有机整体,系统性联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状态和结果,呈现出世界联系和变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世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基本规律。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和矛盾运动的观点、方法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增强战略预见性,提高运用系统思维和方法,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能进一步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观念、思维和方法上有了创新,才能启发、孕育新的理论和思想,才能运筹全局、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最具活力的内核,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动力之一。观念、思维和方法上的创新,也是我们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基本引导和要求。观念、思维和方法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创新才会为之常新,建设实践才能行稳致远。而从新的观念、思维和方法到新的理论、思想,这样的融合与升华如果为党员干部乃至群众所掌握,必将汇聚成强大、持久的理论伟力和实践力量,将更加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统一的魅力。

  3.理论品格及精神特质之新

  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和基本立场,揭示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彰显了我们党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自信自立、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特质。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和“魂”,党的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源于马克思主义,由党的宗旨、理想和信仰等根本决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凝练、锻造而成,贯穿、体现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每个领域。党的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是本源之新,是观念、思维及方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理论创新成果的源头活水,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倍加珍惜,自觉历练、培养党的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自觉指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践;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不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理论创新,丰富其内涵,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激发党的理论品格,厚重党的精神特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不仅要学习、理解和贯彻其中的重要论断、创新理论和重要思想,更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会和自觉历练党的理论品格与精神特质,坚持系统观念、思维和方法,探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规律,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检验创新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和庄严政治责任。

  (作者单位系中共中远海运集团党校/中远海运人才发展院党建研究中心)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