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7-28
作者:陈溪连
字号:[ ]

  工作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有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在新形势下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主体需立足全局,统筹谋划,抢抓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就如何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谈谈自己的思考,主要有七个方面。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领导融入治理各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具体举措包括党建入章程、党委班子和董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等,明确企业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经营决策主体作用,支持经理层发挥“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经营管理作用,逐步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国有企业中流砥柱作用

  面向服务国家整体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总目标,将企业愿景、目标和使命与国家总体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突出企业战略定位和核心功能,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企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骨干作用,巩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国有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经营战略只有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并保持正确方向,在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自身也可以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从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价值创造,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价值创造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行业先进企业开展全方位对标,找差距补短板,解决关键问题,不断缩小与标杆企业的差距,扩大领先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包括“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主要体现在关系竞争力、资源竞争力、能力竞争力三个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资源和业务特点,坚持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突出效益效率优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解决客户痛点难点问题,为客户创造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不断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企业规模、质量、效益健康平稳增长。

  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运营效率和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国有企业要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抓好重点改革任务实施,促进改革赋能。一是深化市场化运营机制,优化商业模式和内部竞争机制,激发企业开拓进取、创新创效的动能;二是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匹配企业战略完善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三是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强化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应用,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四是加强参股企业管理,退出与国有企业职责定位不匹配或不具备竞争优势及风险较大的参股投资,盘活低效无效资产,压减低效法人主体,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五是强化精益管理,推动提质增效和亏损企业治理,提高资产创效能力和内部管理效率。

  聚焦资源赋能,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经营

  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资源禀赋决定。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实物资产等有形资源和技术专利、品牌价值等无形资源。资源整合是企业扩大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整合路径上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横向整合,合并同类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形成规模效应;二是通过纵向整合,合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链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战略重组、专业化整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举措,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有利于核心企业掌控重要节点资源,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资源配套优势,掌握更多供应商、生产商和客户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市场话语权和产业链供应链经营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创新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创新等。技术创新方面,需坚持战略引领和市场化导向,聚焦核心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投入考核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集中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一是聚焦高端技术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技术转化,形成核心技术优势,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二是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三是聚焦绿色低碳,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促进节能降耗,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四是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风险管控,推动安全可持续发展

  防范和化解企业面临的安全发展难题是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一是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日常安全管理举措,建立健全安全预警、防控和应急机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二是关注行业周期性风险,特别是周期性强的行业,经营效益随市场大幅波动,在项目投资方面需充分研判市场走向,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避免在市场下滑时出现产能过剩;三是实施全球化战略或跨国经营的企业,需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和所在国法律法规、贸易壁垒、招商政策、文化冲突、汇率和制裁等风险;四是加强内控建设和财务管控,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合规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控制财务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等各项财务指标在稳健合理水平,提升企业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特运战略与企业管理部)

首页
返回